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朱锋刚丨试论石介ldquo道统中国
摘要:石介袭用“道统”以兴儒学的做法为理学家所认可。他将“中国”与“道统”视为一体的同时,突出了空间意义上“中国”的身份认同,“道统中国”亦成为其处理问题的视角。儒学在化身“道统”代表的同时演化为“中国”的本质规定性。石介将荀子视作道统谱系的重要环节,并未从心性与工夫等议题来深入探讨荀子。他基本上是以大儒救世的形象提及荀子,尤其是荀子议兵等主题成为其佐证儒学具有外王济世功能的重要凭据。
关键词:道统;中国;荀子
作者简介:朱锋刚,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儒学、伦理学和比较哲学。
石介撰写《中国论》、《怪说》等来斥佛老、兴儒学,被公认为理学的先驱,“若非后来关、洛诸公出来,孙(明复)石(守道)便是第一等人。”“夫佛、老者,夷狄之人也。”相较于关、洛诸公,石介将老子皆视为夷狄的做法在义理上过于狭隘、粗糙,但其袭用道统话语,兴崇儒学的做法为后来宋儒所承续。“中国论”与“道统说”是石介充任儒学救世济民重任时的理论支点。道统是确保中国之为中国的依据,而道统又是儒家的道统;因而儒学是构成中国的本质性规定,没有儒学,中国将会沦为夷狄。“道统中国”构成了石介的主要问题域。道统中的儒者是由“以道救天下”的先贤所组成,荀子位列其中。从“道统中国”的问题域中来探析荀子,有助于深入把握荀子理学初兴时的角色与功用。
一、空间身份与礼仪教化
以中国为中心、四夷为边缘,从空间上来谈“中国”由来已久。诸夏与中国混用的现象则说明中国作为国家观念尚未明确形成。“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无论称“诸夏”还是“中国”,从孔子始,其含义皆与夷狄相对,兼具空间与文化双重含义。相较而言,孔子侧重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