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孙子兵法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土壤
《孙子兵法与团队管理》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重点讲庙算,“庙”就是供奉列主列宗灵牌的宗庙,“算”就是研判和决策,“庙算”就是在宗庙里开会研判一场仗是打得还是打不得,打得赢和打不赢的机率大概各是多大。这章节探讨了为什么古人面对重大事件都在宗庙里面进行“算”的原因。庙算完了就进入第二篇《作战篇》,就是如何为战争做准备。这一章节介绍了春秋时期及其之前一场战斗进行前如何为战争做准备。第三篇是《谋攻篇》,谋攻篇主要论述如何运用谋略实现战略“全胜”的问题。重点论述了如何才能以最小代价取得攻城的成功,指出了“知己知彼”就是战争中的最高“安全”。第四篇《军形篇》重点研究军队战争物资、兵员数量和战斗实力等客观条件的优化,《孙子兵法》在本篇通过理性分析,振聋发聩地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没有实力的谋略充满危险。第五篇为《军势篇》,这一章节重点讨论《孙子兵法》的关于“势”的思想,研究了《孙子兵法》“任势”和“造势”艺术,探讨了在竞争中如何形成对己方有利的格局,提高己方获胜的概率。第六篇为《虚实篇》,集中论述了战争活动中“虚”“实”关系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规律,强调要夺取战争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第七篇为《军争篇》,“军争”就是敌我双方争夺取胜的有利地形、物资等条件。这一章节讨论了《孙子兵法》如何趋利避害,争取先机之利,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第八篇是《九变篇》,这一章节研究《孙子兵法》关于如何看待和应付军争中的各种变、无穷变。重点讨论了在作战过程中如何根据特殊的情况,灵活变换战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第九篇为《行军篇》,重点研究《孙子兵法》如何部署和调动军队,总结出行军相敌中的一些常见规律和经验。第十篇为《地形篇》,扼要地揭示了巧妙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列举了战术地形的主要类型和不同特点,提出了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作战的若干基本原则,辩证地分析了判断敌情与利用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篇为《九地篇》,主要论述了根据战斗发生的场所离自己国土远近不同,以及进入敌国纵深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客观物质地理环境和主观心理地理环境,因地而异凝聚人心士气,团结带领士兵同心作战。第十二篇为《火攻篇》,主要论述了春秋及之前战争中火攻的种类、条件、实施火攻的方法以及火攻发动后的跟进、巩固战果的策略等。表达了《孙子兵法》的“慎战”和“胜敌而益强”的思想。第十三篇为《用间篇》,重点讨论战争中五种间谍的特点及其运用技巧,相当于是研究现代战争中的谍报战和信息战。
凡事有因果,因就是环境与格局,果就是结果与结局,格局决定结局!一般说来什么样的格局,原则上就会产生出一个大致相近或相同的结果。凡物有所从来,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孙子兵法》这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也是根植于特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吸收和借鉴了它所处社会及之前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化的营养,最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到了“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的高度。《孙子兵法》在什么样的一个世界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呢?尤其是在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中孕育形成的呢?一个英雄,如果你不知道他的来路,你就不能体会他的伟大!同理,如果我们研习《孙子兵法》,却不了解孕育产生《孙子兵法》的文化背景,我们就无法感知《孙子兵法》在当时就已经达到的文化高度和深度。中华文明及中国传统文化流派。世界上先后出现过几大古文明,这几大古文明的滥觞和初具雏形期都差不多,并且都为后人留下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化成果。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立国于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灭于亚述帝国。为人类留下《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和传说中的世界七大奇迹之——空中花园,文明史延续两千多年。领土大致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诞生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立国于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灭于汉斯帝国,文明史约为多年,为人类留下象形文字、金字塔、几何学和历法(没有古埃及文明,就不会有后来的古希腊罗马文明)。领土涵盖今天的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以色列、土耳其、约旦和沙特阿拉伯。诞生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立国于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灭于雅利安蛮族(古印度人沦为第四种姓,即今之贱民),文明史约为年,为人类留下阿拉伯数字,该数字通过阿拉伯传播到西方。疆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和阿富汗。这三种文明灭绝至今均已超过年,所以在史书上它们前面都要加一个“古”字。中国大地上国家形态的文明现象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年的黄河岸边,从此“中国”这一文化现象年一脉不断,薪火相传,成为地球上同时代出现而至今硕果仅存的文明。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文明连绵不断一支独存?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为主有关?南怀瑾先生说:“儒道佛三家,分别开不同的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解决的是人的精神饥饿问题;道家开的是药店,解决的是心灵的疾病;而佛家开的是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有钱没钱的人都可以进去逛一逛,总之,儒道佛三家都是我们人生所必需的。”是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三教N家”并存,刚柔相济的结构和特征是否满足了个体的人,或者一个民族最基本、最主要的文化需求?是否因为它含弘广大而充满弹性,于是能抵御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切割,最后能兼容并包,化异为己?最早对中华文化进行格局分类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写了一篇文章叫《论六家要旨》,文中将西汉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流派分为六家:阴阳家、墨家、儒家、名家、法家和道家。冯友兰在研究这部分史料的时候对这些主要的流派是由哪些人构成的有一个补充,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说:儒家者概出于文士;墨家者出于武士;道家者出于隐者;名家者出于辩者;阴阳家者出于方士;而法家者出于法术之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样的一些类聚人群构成了不同的学派。到了西汉后期,著名的学者刘歆于《七略》这本书里面,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个流派:众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于是中国传统文化流派就变成了十个流派(也称十家);再往后到东汉三国时候,吴国的尚书令阚泽,他在一次上书文献中提到当时国中有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儒教儒家和道教道家是中国本土产生的,而佛教(佛家)是从印度在西汉和东汉年间传到中国的。阚泽提出中国有三教论之后,东汉班固又一次对当时社会的主要流派进行了划分,认为小说家记稗官巷议,流言杂说,不堪入流,就把小说家去掉,于是剩下九流(九家)。“三教九流”的定型说就此诞生。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文化史上,兵家很晚都还没有被列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流派!为什么兵家一直没有出现在主要文化流派排名里?这是由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对待兵家的态度和兵家本身特殊的身份决定了的。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对待兵家的态度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乱奉治抑”!就是社会乱的时候就“捧”兵家,尊崇兵家;一旦天下太平,社会进入和平年代,社会就忽略、排斥甚至打击兵家。所以一直到近代史学家吕思勉他在《先秦学术概论》一文中才在班固的“九流”基础上增加了“兵家和医家”,为兵家安放了一把交椅,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流派就明确下来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道家、法家、众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和医家”十二家。“传”就是从古到今承袭下来;“统”就是提纲挈领,传统就是经过时间洗磨留下的那些不变的东西。中国文化几千年,折腾来折腾去,变过去变过来,其主流结构都没有变,这些没有变化的就叫传统。通过一个简单梳理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剧本实际上早在几千年前就由我们先人中的智者仁人写成了,后来一千年、两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同朝代更迭,只是不同演员在对这个文化剧本进行不同版本的演绎而已。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当中,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对生活在这个传统里面的人和社会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如果我们对这个社会和人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我们就容易透过现象看清楚本质,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我们做起事来就比较顺,我们就容易成功,我们在竞争当中胜出的机率就比较大。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和运用要有兴趣,有信心,不能急,这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这是一个侵润氤氲的过程,这是一个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会产生出三教九流十二家这样的流派结构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产生它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字背景有什么关系呢?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中国,顾名思义就是中土之国,中原之国,世界的中心之国。这个观念从西周出现一直到清朝中后期在中国人民的心里都深以为是且根深蒂固,几千年来我们都认为中国处于世界寰宇的正中,虽说明朝时候西洋传教士传来了“地球是球形”和“地球是由几个大陆和大洋组成,不存在那个国家是地球中心”的现代地理启蒙知识,可是这种知识和观点在中国几乎没有受到重视,更不用说被广泛认可和传播。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记载了当年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勋爵到中国来,乾隆皇帝召见他的时候给英国的乔治王回的一封国书,信里面乾隆皇帝明确地说“尔岛国(英国)远在重洋,与世隔绝……天朝(中国)乃寰内四海之中心……”。由于中国在传统文化上是一个以大陆(内陆)为中心观念的国家,在传统观念里我们认为领土就是国土,大陆就是领土,四海之内就是我们,四海之外就是蛮夷,中土(中国)之外的国家民族在文化上跟中国都不在一个平等的量级上。基于此判断和立场,华夏民族的远古祖先考虑问题多是从大陆的视角出发,很少有人走出海洋反观大陆,更不用说在跨洲跨洋这样的眼界中来思考问题。比如孔子、老子、孙子的著作里面几乎很少涉及关于海洋的论述,《论语》里面提到一次孔子言及海洋,孔子说“道不行,乘浮桴于海”,就是他说如果他的那一套治理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办法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他就想找一个船,乘船飘洋而去,把自己从大陆上放逐了,进入不可知的大海中去随波涛流浪,这其实只是孔子郁郁不得志时说的一句闹骚话。而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就完全不同,他们的眼光和思绪不仅在当时欧洲各国之间,也在海洋各岛之间来回穿梭。欧洲民族的传统文化(希腊文化)明显具有海洋文化特点。如果说大陆文化以重经验积累,重稳定循环为特征的话,那么海洋文化就是重交流交换,重变化竞争。在中国文化圈与古希腊文化圈生存生活的人,由于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双方看待天下、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进而双方解决问题的手段途径也是不同的。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受自身物质产生的经济类型特点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农业文明较早高度发达的国家,大陆农业文明这种经济类型必然认为土地才是财富的来源和根本,于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因为农业发达而形成了重农尚农的价值观。大陆农业文明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土地是不可移动的,春夏秋冬是循环往复的,农耕经验是靠时间积累的,五谷丰登主要是靠老天风调雨顺的。我们的祖先由于受原始靠天吃饭的大陆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就特别注重经验传承,特别讲究天人相配,特别希望稳定循环,最好年年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寒、大寒”永无变化地循环。在农业文明中,农耕这件事是不能靠偷奸耍滑获得回报的,必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农耕文明里,谁忽悠庄稼和土地,不努力耕作,庄稼和土地就不产出粮食回报他。因此农耕文明看重往复循环,看重稳定规律,看重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