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回顾4孟轲荀卿的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1/8/13 22:13:37   点击数:

(四)孟轲的教育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以孟轲为代表的思孟学派和荀况为代表的荀卿学派的教育影响最大,代表作《孟子》。

1.思孟学派

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故“孟氏之儒”又被称作“思孟学派”。

孟子一生以教育为业,也以教育为乐。他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教育二字放在一起的。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孟子持“性善论”,即人性本善,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是基于其“性善论”,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这些都是人的善端,被称为“四端”,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扩充善端;

②人性在本质上平等的。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圣人和一般人都具有“四心”,都拥有相同的发展潜力,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实际上,孟子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③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人性是“善”的,但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教育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存心养性”即把人的天赋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二是“求放心”,即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总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和“德治”,提出来了“仁政”的学说,中心就是“民本”思想,强调“施仁政”“得人心”。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又说明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人伦”即人道,是人类的本质表现,具体来说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②孟子极重视“孝”与“悌”,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总之“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孟子的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

4.“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孟子所描绘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是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远远高于物质财富,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不能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地服从。

②“大丈夫”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对自己行为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

③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方法,主要靠个人的内心修养,修养的方法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等。

总之,孟子在道德教育上强调内心的体察反省,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强调理性的自律道德,是中国教育史上强调“内发说”的代表人物。

持志养气: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尚志”、“持志”,即坚定崇高的志向,并有了“气”;

动心忍性: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存心养性:虽然人生来就有“善端”,但要靠存养和扩充,具体要靠寡欲;

反求诸己:自己的行动未得到他人的认可时,首先要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改过迁善:一方面鼓励人改过自新,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

刻苦锻炼:强调一直锻炼的重要性,尤其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5.“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内在善性的发掘,因此在学与思上孟子更强调“思”,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另外,学习中要特别重视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想的转化;

②“盈科而进”。“盈科而进”是指学习和教育过程要循序渐进,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循序渐进)

③“教亦多术”。“教亦多术”是指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因材施教)

④“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是指学习必须专心有恒,不能三心二意,学习必须集中注意力。

(五)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子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三为祭酒”,讲学“最为老师”,代表作《荀子》。

1.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①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标榜儒家“礼治”,实际上是“礼”“法”并用,其学生韩非、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和秦代法治政治的实践者;

②荀子重视传授儒家经籍,对孔子所编订的“六经”进行继承和改造,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性伪之分”。本能是“性”,后天是“伪”,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2)“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是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与统一的。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

(3)“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

(4)荀子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够化性起伪,其原因如下:

①人的贵贱、智慧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②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但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③学习与教育是人素质高低和命运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④个人也要努力去积累知识。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者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才成为可能。

⑤此外,荀子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国富民强。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1)荀子认为,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具体如下:

①俗儒:徒有儒者外表,对古经能够背诵,全然不知其用;

②雅儒:能体会古经的内涵,承认自己的无知;

③大儒:不仅知识广博且以古持今,以己推未己,自如的应对从未见过的新问题。

(2)荀子以“大儒”为培养目标的含义

①体现了“贤贤”的育才、选才标准,主张靠人的才德争得社会地位;

②要求人才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暗指礼义;

③这种人才的内涵虽非荀子所创,但却是他首先作为培养目标加以阐述的,荀子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进一步结合。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荀子的教育内容,仍然是以儒家的传统教材为主要部分,以“《五经》”(《诗》《书》《礼》《乐》《春秋》没有《易》)为教育内容,但却以《礼》为重点。具体如下:

①荀子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尤重《礼》《乐》;

②把诵经和读礼作为学习的始点和终点(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③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播。(乐内礼外,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

5.“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闻-见-知-行。具体内容如下:

①“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感官和闻见又是有缺陷的,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并常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错觉。

②“知”是思维的过程,正确思维的方法有两种:

“兼陈万物而中悬恒”即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虚壹而静”:“虚”:不以已接受的旧知识(旧观点)妨碍新知识(新观点)的学习,“壹”:当多个学习对象同时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能够专注于其中一个,“静”:排除各种杂念和胡思乱想。

③“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荀子所说的“行”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的品德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

6.论教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命运前途相连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荀子认为“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

②荀子把教师放在极其高的地位,提出“天、地、君、臣、师”,认为人无师法,就会任凭恶来支配,有师法才有礼,才能向善;

③在师生关系上,荀子同时提出“师云亦云”,认为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

④既然教师的地位如此之高,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教师要有尊严,使人敬畏;知识渊博有崇高的威信;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师道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533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