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修学心得越认识中国文化就越爱国

发布时间:2022/2/27 15:08:20   点击数:
怎么彻底治愈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16/4308635.html

按语:年10月23-24日,古国治老师在网络平台为多位同学导读南公怀瑾先生的著述《论语别裁》(第五期第一周)。这是参加同学的心得分享。

···

古国治老师导读《论语别裁》,这是第五期了,从二月仲春的第一期(3.27)至今日霜降,神州大地已相继入冬。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年在台湾应邀讲述《论语》的记录。距离现在差不多半个世纪(47年),现在读来,一点不会觉得过时,反而对身处当今时代中的我们有许多现实可行的指导和引领。读《论语别裁》跟我以往读各种《论语》的注解很不一样,注解让我读了许多《论语》的字义、词义、句义,但是却很难和自己实际的生活产生关联,《论语》是《论语》,我是我,对我的生活乃至生命又有什么助益呢?这些体会在初中高中上文言文课的时候感受尤为强烈。

南怀瑾先生讲《论语》,以其“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深厚学问修养,告诉我们身为中国人要怎么活,告诉我们自己的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要如何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为我们导读《论语别裁》的古国治老师,从大学二年级即跟随南怀瑾先生学习,老师以一生的学养和经验带我们走入《论语别裁》。虽然在老师导读之前,我也曾多次读《论语别裁》,但是听了老师的导读之后才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读书,老师的导读是解读、精读、拓展读、深入读,让我读到许多自己没能读出来的内容,随着老师的导读,感觉自己的眼光、胸襟、器量也变大了,老师把《论语别裁》背后更深厚的内容带给我们。

古老师在导读课第一、二、三期讲了《学而篇》。学而篇,重点在讲“学”。老师指出中国人“学”的重点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中国人学的是一辈子有用的东西——这句话从第一次听老师说,到今日再次听到,对我的震撼有增无减。现在当我去学习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这是让我增加了知识,助长了傲慢,还是对我的生活、生命有用呢?学习这个对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什么助益呢?

从小学到大学,我学了很多知识,无论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在意的多是我掌握了多少知识,能不能拿到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历,后来我也认为人生就是这样,拿高学历,找好工作,买房子,结婚生子,再以这样的标准养育下一代,我以为这就是幸福生活的标准了。直到遇到古老师,接触到真正的中国文化,才发现人生是有另外一种活法——中国人的活法。那些曾经被我认为最不重要的,小时候外婆教给我的洒扫应对,如何洗茶杯,如何擦桌子,见到长辈要如何称呼问安……这些几乎被我遗忘的东西,原来对身心修养来说是重要的。

老师说有了知识和学历,也还是要生活呀,要跟人相处,要面对自己,学知识不是不对,但是不能把知识和学历当做唯一重要的追求。中国文化所讲的“学”,正是内圣之道,它包括道德修养和静定修养。

而《为政篇》就是外王之道,把内圣发挥出来用以治国平天下。如张良、刘伯温,他们帮助帝王打天下,功成身退,保全自身,这就是最好的内圣外王的例子。

老师从第四期导读课开始讲《为政篇》,今天又把本篇原文理了一遍,老师说通篇是有结构、思路、系统和框架的,我们要从全局观、大视野来看,才能看到隐藏后面的主线,老师说这样的写作手法称之为“草蛇灰线法”。(去查了什么是“草蛇灰线法”,草蛇说是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还是会留下不明显却仍然存在的痕迹;灰线是指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古代的文学评论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说,讲的是文章中有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其中。)这个比喻真的太妙了!让人感受其通篇文气,而非互相没有关联句子的串联。

子曰:君子不器。

以前读这句,总觉得“器”不好,“不器”才是好的。今天听老师讲解,对“器”有了比较真实的了解。有形相的谓之器,只要是器皿就有边界,有范围,代表形而下。老师用一个小杯子和一个大杯子做比喻,把小杯子的茶倒入大杯,使得我们直观看到小器的容量小,装不了多的东西,以此比喻人的度量小、心量狭窄,大器的容量大比喻人的器量大、度量大,俗话说“宰相肚里可撑船”,领导人、管理者做大事需要大器。职位越高,器量要更大,否则会痛苦,因为身边都是看不上的人,大器,人才就会向你靠拢,为你所用。大器,就能装好东西;小器,好东西就学不进去了。

听了老师所讲,对我是一个反省和反思,让我看到自己实则是个小器,器量小、度量小、心量小,也因小器而限制了自己的学习,器量小是因为傲慢,夜郎自大,看不到自己小器,也不承认自己小器。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看到自己的小器,承认了自己的小器,反而感觉心量被打开了。还发现器量大的人是谦卑的,他们不自以为是,也不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他们愿意向别人学,愿意听别人的想法,也能听取不同的观点。

老师从器讲到人才,大器是全才通才,为政要通才,需要全局观。中国文化的“才”,说的是文武全才,允文允武。文要懂书法、诗词、会演讲、能写文章;武要懂兵法,能带兵打仗,以前的士阶层一定是文武全才,他们是真正的通才。

老师讲的全才通才,真是让人心生向往。自己成不了全才通才,也好希望认识这样了不起的人。可惜,现在的教育以培养专才为导向。专才教育的缺点是“器”,范围有限,因为有限所以容易与他人有隔阂,跟人合作的意识就会降低,只专注于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内卷的产生就是因为过于重视专才。老师提醒我们,对孩子要有通才教育的观念,健全人格是通才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就是通才教育,老师嘱咐家长们要培养孩子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培养呢,老师说,多读中国的书自然就懂了。“多读中国书”是重点,既然学习中国文化,一定别忘了要多读中国书,读经典,读原典。

老师说,做人的修养就是从小器变成大器,再变成不器。大器还有范围,不器连范围都没有。不器,就是形而上的道。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以前对这句似懂非懂。老师说,读这句要反省自己,我们是不是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在一起,这就是比,不是周。人都是喜欢比的,喜欢和自己谈得来的人在一起,管理者只用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不一样的就踢到一边去了,这就是比,不是周。老师这样一讲,立即就理解了。以此反省自己,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不折不扣一个小人样。老师说,先承认自己是小人,不要高估自己,高估自己低估别人,一定会失败的。那么,就先承认自己是小人吧,看到自己的器量如此之小,不禁失笑,成长的空间还有很大很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老师说:做学问一定要思,要有疑问,要会提问。学问需要两件事:一要学,二要问。老师点出,不实践是提不出好问题的,没有疑问也不会思。不会问,不会思,都是病。中国人读书,是问你读通了没有,不思没法通的。

最感动的是老师讲他是怎么跟南公怀瑾先生学习的,南公说他没有学生,老师说自己确实没有资格称得上是南公的学生,但是他一辈子都在学习如何当南公的学生,在努力靠近南公的标准。听了老师的话真的好感动,老师活出的样子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当学生要会学,会思,会问,这样才会有学识,有思想,往“才德学”的方向努力。如何当学生,老师提醒还要去看《礼记·学记》和荀子的《劝学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南老因“异端”一词讲了宋儒理学。古老师为此展开,从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讲起,到宋明清的理学。听了老师讲,才了解到宋儒以来关于心性之学的发展历程,原来理学融合了佛家和道家,一直到清朝的理学都离不开儒释道,明清小说《西游记》和《红楼梦》里就明显有儒释道的思想。

听老师讲理学,让我对理学有了新的认知,对宋儒明儒清儒都心生敬意,觉得他们都是做学问的人,对心性之学也很有心得,南老曾经推荐《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两本书,在第四期古老师也曾详细为大家讲解清代大儒李二曲的文章,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敬重的。

老师的讲解,解开了我心里很多的疑惑,舒坦!

今天最开心的是听到老师说这样一句话,以前经常听老师说起南老说中国文化命若悬丝,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今天老师说看到中国文化在复兴的迹象,觉得悬丝在变成一股绳了,听到老师这样说,又感动又高兴!中国文化复兴是有希望的,老师说,中国人底气足了,中国文化就恢复得快!

恢复中国文化,也不要忘了要融合东西方文化精华,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这是在南太老师和古老师身上看到的大局观,二位先生胸襟和器量之大,是我辈之榜样。

老师说,喜欢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00后越来越喜欢中国文化,老师寄语,越认识中国文化就会越爱国,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

当年南怀瑾先生讲述《论语别裁》就是在做复兴中国文化这件事,而导读课是古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往这条路上走,愿更多的人一起走上这条认识中国文化之路,愿我们以身为中国人为荣。

古老师在第四期开始讲《为政篇》的时候,就开宗明义指出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为后世读《论语》的我们点明——“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提出的“为政”包括了教化。古老师讲,“政治”是西方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政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教化,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就把心转化了。老师昨天讲的内容,让我真切感受到“化”的作用。老师讲“君子不器”,以小杯子与大杯子做展示让我看到小器与大器的区别,也猛然醒悟自己之器小哉!老师讲“周”与“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让我看到自己绝大部分时候是比而不周之小人。老师讲学和思,让我看到自己在当学生这条路上还有许多要学习、要反思的地方,进步空间大得很!……一个下午的课程,让我不断看到自己的边界和界限,仿佛从来不认识自己一样,即使下课了都依然在这份发现自己的震撼中,因此写了第一天的听课报告。这些边界和界限当被看到之后,仿佛内心就有了可松动的空间,不再执著和死守着了,觉得自己的器量好像变大了一点点。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论语别裁》中南老所讲教化中“化”的力量,原来化的是心啊!

读《论语》读《论语别裁》乃至读中国的古书,想来它们都有化的作用,而古老师的导读课,带着我们精读、深读、拓展读,结合历史、典故、文章,联系我们身处的时代进行导读,化的力量更强了。

第二天课程其中一大收获是老师因“异端”为而讲苏东坡的《论养士》,因鲁哀公问孔子而讲的《荀子·哀公篇》。

先说异端,我原来的印象里“异端”就是不好的,孔子不也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吗。读了《论语别裁》南老的讲解和古老师的导读,才对什么异端有了更多了解。南老说:

古老师说,异端有才,他们不一定走正路,在战国时代这样的人很多。老师从春秋战国的历史讲起,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期,乱了将近五百年,乱世里人命不值钱,老百姓身心痛苦,正是在这样痛苦的时候迸发出无比灿烂的智慧!诸子百家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乱世的“好处”是自由,没有了牵制,各种学说就可以自由表达;因为痛苦,想要探索挽救时代的方法,智慧就出来了。诸子百家的智慧精华都来自于此,这样伟大的智慧后世再也没有过了。听了老师的讲解,内心是震动的,我们今天读到的诸子百家思想,是来自那样一个乱世,这些学说都在探索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挽救时代,那是祖先用生命换来的,分量如此之重,捧在手中沉甸甸的,需珍之重之!

因为时代的关系,出来很多“异端”,有才能且特立独行的人如果不让他发挥是会出问题的,因此有了“养士之风”,最著名的是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无忌,楚春申君黄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他们都有三千门客。门客按才能分“智、辩、勇、力”四种,出谋划策讲谋略的是智,有辩才的是辩,这两类属于用头脑,勇和力都属于用体力又有区别,譬如刺秦的荆轲属勇,张良找大力士用斤的大铁锤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想来是属于力了。

古老师因此为我们细读了苏东坡的《论养士》,一边读一边为我们讲了不少门客的故事,譬如鸡鸣狗盗,毛遂自荐等等。还讲到从战国和秦养门客,到汉的郡县吏,魏晋的九品中正,到隋唐、宋、明、清都是出于科举。影响中国读书人一两千年的科举是从养士这一条脉络下来的,中国的人才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为国家所用。现在没有科举,高考是类似这样的方式了,希望以后学子的能力可以比得上过去几千年的祖先们,能够在学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精华,为祖先的文化添砖加瓦。

读《论养士》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只是那个可以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动人诗词的苏东坡,读《论养士》就能够感受到苏东坡学养之深,他不止对历史精通,并且有自己的思想和逻辑,这是一篇很优秀的论说文,并且文字优美,通篇读下来能感受到文气之流畅。怪不得老师多次提到古代的士阶级是文武通才,文能通达历史、文学、哲学、书法,武能带兵打仗上马平天下。

鲁哀公问孔子,怎么才能让人心服。

老师由此为我们讲到四种服人。以力服人,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

以力服人,以力假仁者霸,这是霸道,即使霸道也要讲仁,要披着仁的外衣,打着仁的旗号,譬如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德服人属于王道。以前我以为不是霸道就是王道,行霸道就不会行王道,行王道就不能行霸道。今天老师说,霸道霸术也是需要的,结合现在的时代,要有实力才不会被欺负,美国是标准的霸道,以力服人,用军事力量和金钱控制别国,甚至想控制世界。只讲霸道,人家不会服你,如果一味讲道德讲仁义而没有实力,别人也不会服你。老师指出“王道+霸道”,是中国未来的走向。听了老师的讲解,对咱们国家是越来越佩服,国家花了几十年时间走向富强,解决了贫困的问题,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上来了,再加上中国文化的道德和仁义,才能立足世界。

因为本章讲到鲁哀公,老师拿出《荀子·哀公篇》作为扩展阅读。两篇都很精彩,另一篇老师定的标题为《知哀知忧知劳知惧知危》,讲的是鲁哀公问孔子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这段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老师为何节录这段呢?且听老师道来。

老师说,虽然现在没有皇帝没有深宫了,但是富二代却容易产生鲁哀公所说的情形,这些人富了之后住豪宅住別墅,出门有私家车接送,孩子上贵族学校,不坐公交车地铁,这样基本就失去与底层外界的接触,长于妇人之手,孩子基本由保姆带大,不会做家务,也不会待人接物,这样的孩子不知哀,不知忧,不知劳,不知惧,不知危……古老师嘱咐家长们,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保姆之手,这不是好事。

另一篇老师定的标题是《论士》,也是出自《荀子·哀公篇》,同样精彩。本篇讲到五种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大圣。读完,我基本看清自己的定位,承认自己是庸人。庸人终日忙忙碌碌营营役役不知自己追求什么,停下来却心慌总想抓点什么才好,譬如没事就要刷手机追剧,心不安,定不住。吃喝玩乐也好,名利也好,都是物,却不知道什么才是重要的,不知道还有比物更珍贵的事情,于是被物欲牵着走,被眼耳鼻舌身主宰着,追求物质享受,心被物欲牵扯着四处奔逸……这就是庸人。照此看来,这个世界上90%以上的都不过是庸人,被这个世间的物质名利所累,社会越发达,就越是如此。

认识到自己是庸人,想要升级,来看孔子说的士人:继续升级还有君子、贤人,终极大BOSS是大圣。

读了这些文字,不禁感慨,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和荀子就已经看透一切,把人性看得这么透彻了。荀子正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这不正是在那五百年的乱世中迸发出来的智慧吗?

如果不是老师的导读课,这些已经存在这个世上两千五百多年的智慧,我可能是不会去读的,岂不可怜?身为中国人,不知自己祖先的智慧,读不懂古书原典,岂不可悲?感恩南怀瑾先生在47年前讲《论语》而有了《论语别裁》接续中国文化的悬丝命脉,才有了今日古老师之导读因缘。

向上滑动阅览

责编

神丁

作者

犁牛之子

编校

乐以忘忧

排版

千陌

特别说明

文字由净明学苑编辑组辑录

欢迎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把人放在第一位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诗的教化让生命变得有温度与宽度重塑人生观,以人为本

淨明學苑

淨,淨心

明,明性

學苑

乃學問學人薈萃之處

以傳遞中國文化為己任

以南懷瑾先生所倡導之實修為基礎

與現代學知識區隔

回歸中國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65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