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4/30 14:23:11 点击数: 次
中国人最不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看人脸色”,尤其是难看的脸色。脸色难看的人,往往朋友不多,办事能力也欠佳。这样的人想成为领导、管理者,往往很困难。脸色很重要,常常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有修养的人,待人接物通常和颜悦色。《论语-学而篇》第七章就讲到“脸色”问题: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换成今天的白话,就是子夏说:“尊重贤能的人,端正自己的脸色,孝敬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事奉君主能够舍得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他自己说没学习过君子之道,我一定说他是有道德学识的人了。”(子夏,孔子弟子,孔子在评价弟子时认为子夏在文学方面很出色。子夏的学说在战国时期魏国很有影响力,魏文侯尊子夏为师,据说李悝、吴起都是子夏的学生,后世荀子的师承向上也追溯到子夏。)上一章孔子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从教育角度说,而子夏这段话承接了上一章孔子的话,是从结果角度讲,给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学道有德、通过学习形成了道德修养:1、尊重贤能的人,体现了亲仁、好学。一个人通过学习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足,自然会更尊重知识、尊重道德、尊重贤能的人。2、对“易色”有各种不同的注解,有说“贤贤易色”就是好德如好色,有说易色是轻视美色。单独看本章这样解释也可以,都说好色是人的本性,对德行的喜好如同好色一样,这是“诚意”的功夫。但我认为结合本篇上下文,本章中“易色”和《论语-为政篇》中“色难”更接近,指脸色更符合全篇思想。脸色体现了内心的态度,脸色端正才能体现自己做人做事的“谨而信”。3、“事父母竭其力”就是孝,“事君能致其身”就是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自然是信。真正的道德修养都是通过现实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交友等体现出来的。4、子夏这段话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必拘泥于形式,并非一定要拜师、读书才叫学习。只要好学,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师出名门固然好,不是名门也不必自卑。只要学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识、有道德的人。论语新读-7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zz/1667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