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秦朝是法治国家,为何百姓还苦不堪言
引言
秦朝的名声在后世具有两面性,在称颂其首次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功绩等一系列历史功绩的同时,其统治的残暴也被后世诟病,称其为暴秦。而由于苛政压迫百姓,致使这个威名赫赫的王朝二世而亡,这一切的根源还得从秦朝推崇的“法制”来分析。
秦人原本地处西陲,论国力和文明程度是不如东方六国,一直到商鞅变法之后才崛起于诸侯之中并最终一统天下。虽然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就被车裂,但是他制定的法律并未废止。一直到秦朝灭亡,秦国都在奉行着商鞅的所建立的“法治”,而商鞅制定的政策中,有一部分是加大了对下层百姓的剥削和压迫的。
商鞅变法一,告密和连坐制度的创立使秦国民风大变
商鞅自己也曾说他改革目的就是成就王霸之业,何为王霸,引兵东进,与六国争战,这就是一种一切服务于战争的改革。在改革中,商鞅创立了“告密制度”和“连坐制度”。规定秦国的百姓每十户或者五户为一保,只要有其中一户人触犯了律令,其余九家全部腰斩。如果有人发现自己的保内居民有犯法或者有犯法的想法时,就必须去举报。一经举报,被告者处死,告密者受赏,哪怕只是猜测这家人可能要违反法令也同样处理。
因为商鞅有自己的理论,他是持“性恶论”的:只要是人,就都有犯罪的可能,所以宁杀错不放过。而且商鞅的法令及其严苛,在道路上乱扔垃圾都得抓去黥面(在犯罪分子脸上刺字),这正是商鞅法令的恐怖之处。
连坐制度而这样的法令其实贯穿了之后的整个秦帝国,这就像在地面上挖了无数的陷阱,百姓们平时生活中都得小心翼翼,同时还得严密监视着周围人的举动,万一哪天自己的邻居犯法了,自己没有举报,还得陪着受刑。
在“告密制度”和“连坐制度”的统治下,秦国社会风气大变,在日常生活中,父子兄弟夫妻之间恩义全无,因为彼此都在互相监视。
二、赋税的加重使百姓的生存越发艰难
商鞅的改革弊端之二是重农抑商,法令规定耕种是百姓的本业,如果百姓们从事商业活动获利的话便要缴纳很重的赋税,因为承受不了各种苛捐杂税,商人破产后妻子便被收入官府成为奴隶,而奴隶和商人还得服兵役上战场作战。
由于秦国所有的税收全部用于军队征战服务,所以农民的赋税也很重。据史书记载,秦国向农民摊派的各种赋税已经占了农户种地收入的五分之四。如果兄弟之间不分家居住的话,还得纳双份的赋税。这样的法令其实是把百姓逼向战场,因为在秦法里,只要上阵杀敌才会获得升迁和赏赐,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通过变法使国家变成一台疯狂战争机器的同时,秦国的法令也把普通民众逼向了水生火热中。
重农抑商商鞅变法的思想中有一条是“民弱则国强“,一切的律令其实都是把全民当成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这也就是商鞅变法在压迫百姓的同时也使贵族的利益受到损害,最终被秦国派兵杀死后用他自己制定的法律车裂其尸体的原因。
对待本国的人民尚且如此,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那些六国遗民更是悲惨。秦国百姓还可以说适应了几十年了,六国可从来没这么干过。所以统一之后,秦法的弊端就更加突出,当陈胜吴广发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号召时,百姓们便纷纷揭竿而起,加入反抗暴秦的斗争中。
三、主张“愚民政策”
在《过秦论》中有那么一句话:“于是废先王之道,墮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指的就是秦代的“愚民政策”,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籍,使百姓不能接受新的思想和智慧。就像一头笨驴一样只知道围着秦法转圈,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项法令追本溯源还是创立于商鞅。
《商君书》曾有这样一个观点:只要百姓都不学习知识了,就会变得愚蠢。从而无法与别人探讨国家政策,这样法令才能畅通无阻。国家也就安定了。
可见,愚民政策是商鞅认为能巩固统治的手段,于是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商鞅就烧毁过不少诸子百家的书籍,史称“燔诗书”。
如果说在统一天下之前,秦法禁止百姓获取知识的“愚民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政权并增加了战斗力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统一后秦朝仍然遵循着这一套方法,这就有些说不过去。
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秦朝百姓在苛捐杂税和严刑峻法的压迫下早已痛苦不堪,秦王朝却不知变通,依旧采取“愚民政策”,势必激起百姓的怨恨和反抗。秦朝的法制思想来源是商鞅变法中的各种律令,所以百姓苦于暴秦压迫,怨恨的也是秦朝刻薄寡恩的法律和残酷的统治手段。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秦朝百姓的生活状态很艰苦。商鞅变法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毋庸置疑,但万物都有两面性,秦国法令的缔造者是商鞅,这次变法虽然使秦国由弱变强,所向披靡,最终一统六国。
但与此同时,法令的弊端也被一起继承,直到秦二世时代,天下百姓终于奋起反击,强大的秦帝国也瞬间崩塌。虽然很多人认为商鞅的变法只是得罪了贵族势力,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得罪了全民。只是贵族们杀死商鞅后,仍然使用那一套律令来对付百姓,并且大有变本加厉的势头。所以秦朝虽是法制,但百姓却恨透了。
商鞅秦法严苛,把百姓们逼上了造反的道路,这也让后来的汉朝统治者吸取了教训,这才有了汉朝废秦法,行黄老之治的政策。
参考资料:《荀子·王制》、《过秦论》、《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