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孔子过时了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子张曾经带着《尚书》里的论点向孔子发问:“《书》曰:大辟疑赦,又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又曰,如保赤子,请问老师,这样做对吗?”
子张就是颛孙师,孔门十二贤哲之一。
简单解释一下《尚书》里写的这几句话:先古的断案者极重人命,碰上案情有疑点的死刑犯,一律赦免;他们的原则是,宁可违背法令释放嫌疑犯,也绝不错杀无辜。对嫌疑犯的态度是以保护为主,就像父母呵护婴儿一般。
先古的盛世,主要靠教化治理百姓,罪犯极少,刑罚基本上用不着。但是这种和谐的场景到西周晚期已经基本消失不见。
对子张的提问,孔子点点头说:“可哉。古之听讼者,恶其意不恶其人,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而恶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
孔子说,这样做当然正确。
这段话里有一句特别重要,也是本文的重点,“恶其意不恶其人”。
这里的“恶”是厌恶。孔子说了,古时候的办案者不论面对什么样的罪犯,并不会对其产生厌恶、愤恨的主观情绪。人家厌恶的是罪犯的思想,而不是他这个人。
所以孔子口中的古代贤者们怀着悲悯之情,尽量给死刑犯活下去的机会。如果对方实在罪无可赦,才不得已而用刑。
然后孔子话锋一转,说如今的听讼者正好相反,他们不厌恶罪犯的思想,而是厌恶这个人,力求加重罪犯的刑罚,处死他们。
我们可以脑补一个场景,孔子说完这番话,和徒弟子张相视而叹。
“恶其意不恶其人”,就是把人的思想分离出去,再审视一个人。因为人的思想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这个问题会牵涉到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以及荀卿提出的“性恶论”。人天生是善是恶,荀子和孟子曾隔着时空发生争执。
不过,孔子和他崇尚的先王之道都认为人的天性本善,由于外界的因素,才导致人产生恶念,继而犯罪。
先贤们同时也认为,人的思想是可以改造的。所以除了少数大奸大恶之人,多数罪犯都应该有自新的机会。他们何尝不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有多困难。
孔子生活的年代,距离他所向往的先古明王时代还不太遥远。他的政治抱负不论在鲁国还是其他诸侯国都未能施展,但他竭力维护着先古遗留下来的种种精华。
于是,这个倔强而伟大的老人,最终维护了中华文明最宝贵的一缕火种。
“孔子”的处境
孔子的无限智慧至今影响着人们,国人们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看不起古人的思想,倒是日本人奉若珍宝。
日本在介绍孔子时,将其称之为"道德与学问之神"。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儒教一直是日本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孔庙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后来,虽然影响力下降,但直到今天,日本仍存在很多孔庙,并且有大量潜心研究儒学思想和汉学的专家学者。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为何将自己民族的珍宝搁置着,反而去西方各地引进一些“舶来品”?
他还没放弃!
年10月上旬,四川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王炎平先生为我们研修班讲授《孔子之道》专题。先生以《五经》《论语》为基本材料,从正确解读经典入手,从孔子当年面对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充分吸收前贤研究成果,全面系统阐释孔子修齐治平之道,说明孔子之道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力求恢复孔子的历史真面目和孔子之道的真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正本清源。
《孔子之道》在修智道文化传播集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