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河南大学考研加油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沉思录》
虽然是学历史出身,但我总习惯于选择遗忘过去;即使骨子里是个儒教徒,却更愿沉湎在庄子的世界里。一位先哲曾经说过:“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未来是现在的延续。即使你对过去了若指掌,对未来洞察先机,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实的变幻无常,促使我们不断逃避。然而当有一天,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唯有去面对。考研,便是如此!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每一位立志考研者,几乎都有一段痛苦而难忘的高考经历。对于北大、清华的学子而言,在他们的个人字典里,没有“考研”这个词语。因为他们不是出国留学,就是保研本校,再或者去名企工作。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万人争过独木桥的高考竞争中,注定是折翼的天使。所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如此罗曼蒂克的美好童话,是北京学生的福利;《带着感动出发》,非要你假装自己很幸福,便是安徽孩子的无奈。
我的高考成绩,过当年一本线10分。虽然考得不算很理想,但报个也是可以的。但在应试教育下养成了“冷漠机械型人格”,“一心只做高考题,两耳不闻大学事”,对于这些事情完全没有概念。就感觉除了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外,其余学校就是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的区别。我就随便看了一下学校的名字报个志愿,结果被第三志愿湖北大学录取了。当时我还认为湖北大学和湖南大学差不多呢,都是以省命名的大学啊,肯定比湖南师大好啦!后来才知道湖南师大比湖北大学好很多,真后悔当时没有填这个学校。事已至此,无可奈何,既不想去复读,我便上大学了。
来到湖北大学,在军训的时候,听校广播宣传,知道有个楚才学院在选拔新生,感觉好像高中重点班似的,并且可以去国内外名校游学、自由选择专业、个性化培养、配有专门导师……有这么优厚的待遇,我也尝试报了个名。后来侥幸被录取了,然后就接受了所谓的“通识教育”:前1.5年广泛学习了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等课程,每学期都没有低于12门课过。因为学院领导说,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后来我感觉听再多的课也没用,不如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大二下学期,该分专业了,我又选择了从初中开始便一直感兴趣的历史学。当然我们班同学选择金融、会计的最多,虽然我爸也建议我学个热门专业,但我始终对这些不感兴趣,还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了。就像高中文理分科那会儿,我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且擅长的文科,而不是比较实用又好就业的理科。在我看来,如果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并且很不擅长的专业去学习,就像和一个你不喜欢并且驾驭不了她的女人去结婚,这样过一辈子,真是很没意思!即使历史专业很冷门,但只要自己学好了,也是会出人头地的,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学校的人文学科,辉煌期是在八九十年代,拥有朱祖延、张国光、冯天瑜等一批知名学者,当时和武大、华师并称“三驾马车”。后来学校为了申请,重点发展理工科,文科也逐渐衰落了。但由于武汉部属高校多,最终也没能申请成功。最近两年才稍微有点起色,涌现出“长江学者”,也成了省部共建大学。但是有水平的老师实在不多,一般人上课就是照本宣科。后来,在08和09级学长学姐的带领下,我和几个同学经常去武大听讲座,感觉收获蛮大。再后来我们还“若无其事”地在武大蹭课,学校和武大教务部协商好后也能拿学分。我主要是在文史哲各院,尤其是跟着国学班听课。听过的课程主要有吴根友老师的《老庄哲学》、麻天祥老师的《中国宗教哲学史》、冻国栋老师的《史学论文写作》、于亭老师的《古典文献学》、《国外汉学研究》、任慧峰老师的《中国经学史》、《〈礼记〉研读》、李建中老师的《〈文心雕龙〉研读》、骆瑞鹤老师的《〈荀子〉研读》、卢烈红老师的《训诂学》、肖圣中老师的《文字学》等。在大三上学期时,我每周一、三、五都骑直行车到武大去听课,颇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少年时期求学辛苦的感慨。但是,能学到知识,就感觉很值。因为武大和湖大的差距确实很大:人家是按照研究生的规格在培养本科生,注重训练学生科研能力;而我们还在延续高中时代的填鸭式教学,给大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的常识。
“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后来我学习更加刻苦,读书也更加勤奋。总计大学四年里,在图书馆借了多本书,自己也买的有多本书。孔孟老庄、程朱陆王、《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经典都读了不下两三遍。在民国以降的学者中,章太炎、梁启超、冯友兰、陈寅恪、吕思勉、张舜徽、钱穆、余英时等人的著作,我看的最多。当一个人读的书多了,他的认识也会更深刻。对于历史、现实、政治、文化等问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去理性看待。由于自己大一时便加入了学校国学社,后来还担任过过国学社副社长,并且和许多文史哲的老师和学长交流比较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己对传统文化也更加热爱,便坚定了我致力于思想史的研究。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下我的本科导师——何晓明教授。何老师是我们学校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代表论著有《百年忧患--知识分子命运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此外还和他的老师——冯天瑜先生合著《中华文化史》、《张之洞评传》,获有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等荣誉。回顾我在武汉求学的四年经历,在思想上对我影响最大、在学术上让我敬佩最深的老师——还是何老师。他对我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读书方面,给了我一个宏观的学术视野。记得第一次导师和学生会面的时候,何老师问了我的志愿,以后是想搞研究,还是找工作?我说,我想继续学习,以后做研究,并让何老师给我推荐书。他本不愿勉强为我推荐几本书,他说网上推荐的书有很多,关键在于你是否肯看。我说,何老师根据您的经验,给我重点强调几本书,作为我的入门读物吧。于是,他给我推荐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并强调涂又光翻译的北大版最好)、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指出这本书的特色是理清哲学概念)、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论》(李氏的书有古代、近代、现代三本)。但他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熟读先秦诸子,尤其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何老师说,先秦诸子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发轫之处,无论你以后想研究哪一段历史,都离不开他们的影响,后代思想家也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挥,尤其是先秦诸子,并告诫我要读中华书局诸子集成系列的版本。第二,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经典范例。虽然不像很多知名大家那样著作等身,但是何老师的学术论文却是字字细琢,篇篇精华,言之有物,论之有据。例如《政治对手,文化同路——曾国藩、洪秀全合论》、《近谋远虑谁能解,得失成败论书生——戊戌一百一十周年祭》、《“态度”“思想”不容混淆,“民主”“科学”互为前提——“五四”精神再反思》等文章,文笔洗练流畅,遣词造句审慎,立论高屋建瓴,谋篇布局严谨。如果我以后能够在学术上有什么建树的话,我要首先感谢的就是把我带入学术之路的何老师。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大三下学期,我便开始了考研计划,首先最重要的是目标选择。北大、清华70%多的保研率,一二百个人去争两三个名额,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没有二战心理准备的我,实在不敢高攀这两所牛校。南大思想史的报录比不清楚,我也不敢冒险报考;中大历史系是自主命题统考,我世界史比较薄弱。后来决定跨考古典文献学,但是一般学校都是文学统考,这个我也不行。最后了解到浙大,是考文献学和文史基础,这个我还比较擅长,并且浙大古典文献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恰好一个学姐当年刚考上浙大文献学,就更坚定了我选择浙大了。学姐人很好,热心解答我关于考研方面的疑问,还把专业课笔记资料都给我了。但是,我的英语比较差,六级一直没有过;而浙大划线是60分,我总担心过不了线。十一国庆后,考研复习进行了一半,英语却始终不见起色。每天复习就担心英语过不了线,实在没有心思去看书。我痛定思痛,冷静分析自己的情况后,决定换学校,改考武大国学院。由于放在哲学下招生,英语划线一般是50分。虽说是经、史、子、集、佛、道知识都考察,但笔试内容还是比较偏重文献学和学术史,我还能应付得过来。至于为何最初没有选择武大?是因为我曾在武大旁听过很多课,不想被人说是为了考研才去的。为何没有报考武大文献学专业?是因为我们班有个同学也准备考这个专业,于是我就换了个自己更熟悉的方向了。决定考武大国学院后,也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没有指定教材。虽然网上流传着钱穆《国学概论》、刘兆祐等人《国学导读》,但这哪能应付考研?相比较文献学来说,国学专业的知识面太广了,也没有具体的书籍可供参考。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尽量什么都看,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情况。当然通过对真题的分析,武大国学专业笔试,还是有其侧重点的,即注重对经学和元典的考察。所以我重点精读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等书注本,对两汉经学和清代朴学也花了很大功夫去梳理。由于武大名词解释常考人名、书名,我还专门做了这方面的汇集。对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先是整理前人的观点,然后阐述自己的看法。后来,我专业课能考一百二三十分,和前期这方面的准备分不开。总之,关于国学专业课准备方面,在横向上,应该注重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基础知识的全方位掌握;在纵向上,应该注重对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学术脉络的贯通性理解。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抓住“文献学+学术史”的要点,这样才算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复习。在学习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你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游刃有余。
关于英语,这向来是我的鸡肋,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对于英语成绩差,六级至今未过者,或许有一点参考价值。首先,单词是基础,语法是补充。如果你连卷子都看不懂,那么其余的都免谈。记单词没什么好办法,就是多记多背,一回生,二回熟。在这方面最好的辅导书,毫无疑问是《红宝书:考研英语词汇》(考研英语命题组编,西北大学出版社)。如果对长难句不擅长分析,那我建议再回头学一遍语法。其次,真题是精华,训练不可少。要多做考研真题,两三遍都不为过,搞懂每篇文章,弄清每个问题。之后就可以多做模拟题,强化训练,提高效度。在这方面最好的辅导书,真题就是张剑的《历年考研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和—,都可以买来做),模拟题是张剑的《高分模拟6套卷》、《最后预测5套卷》,这个比考研真题略难;新东方的《权威预测8套卷》、《最后冲刺5套卷》,这个和考研难度相当。最后,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完型与翻译要淡化。阅读和作文占70分,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一般从暑假开始一直做阅读,11月后可以着手作文了,不能只背,更要多写。完型与翻译,难度大、分值少,不要太在意,如果时间不足,放弃也行。要通盘考虑,勿因小失大。在这方面最好的辅导书,还是推荐张剑的《阅读理解篇》(基础训练+提高版)、《热点作文50篇》(狂背版),另外新东方的也不错。总之,多花时间,心态放平,即使以前英语再差,只要自己勤奋努力,过线还是不成问题的。不要因为当初六级没考好,就丧失了英语学习的信心。
关于政治,对广大文科生来说,一点儿也不用担心。不要仅满足五六十分过线,要争取考个七八十的高分。第一,考研大纲是重中之重,关键章节要熟读成诵。在大纲吃透之前,别陷入题海战术。在这方面,首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教育部考试中心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毫无疑问,人手一本;其次《风中劲草》(冲刺背诵核心考点),删繁就简,要点突出,也可以买一本。第二,选择题是决胜之基,一定要提高准确率。因为主观题浮动性比较大,所以不要寄太多希望;而客观题只要你多加努力,是完全可以接近满分的。我选择题就错了两道,考了47分。在这方面,推荐《风中劲草》(核心考题及详解)、肖秀荣的《命题人题》。第三,客观题提高有办法,以真题和时政为依据。主观题作答不能凭空胡诌,要从大纲里找考点。至于具体方法,要多借鉴历年考研真题的答案,揣摩出题人的目的和答案设置的理由,多勤加练习,自然会提高。后期要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