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史上,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可说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他也是第一位有系统论述「礼」问题的哲学家。荀子继承孔子以降子夏、仲弓的礼学思想,并赋予「礼」新的意义(比如将「法」收摄在「礼」中),且开启《礼记》一脉的「礼学」论述。
荀子的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里。在目前通行的《荀子》版本所收录的三十二篇文章里,大概只有〈仲尼〉、〈宥坐〉两篇没有提及「礼」字,但在其余篇章则随处可以看到荀子关于「礼」的见解或主张。其中,在诸如〈王制〉、〈君道〉、〈议兵〉、〈大略〉、〈强国〉、〈王霸〉、〈性恶〉、〈劝学〉、〈乐论〉、〈儒效〉、〈修身〉等篇章里便可读到荀子对「礼」的重要论述,而〈礼论〉一篇更专门讨论了「礼」的性质、作用与范围。
总的来说,荀子认为,「礼」是人间一切事务运作最根本或最究极的原理原则。「礼」的制定源自对人的自然欲望的处理,必须透过「礼」妥适规范这些欲望,使这些欲望能够得到恰当调节,从而让人的欲望及其所欲之物之间能够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人们的欲望既能得到满足,他们所欲之物又不会因为人们自身过度的欲求而匮乏断绝。如此一来,人们也才不会因为各自的过度欲望而产生冲突,进而造成争乱。
所以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徐彧轩「走错路记得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