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4/27 12:32:08 点击数: 次
《史记.孟子荀聊列传》记载荀子生平事迹。姓荀,名况,生活年代战国末期,他去世没多久秦始皇统一天下。赵国人,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为什么尊称他“卿”呢?“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荀子曾三度当过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今天的社科院院长。他教导出三位了不起的弟子:第一位韩非是先秦法家之大成者,他法家思想指导了帝制中国两千年的政治;第二位李期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并建立了秦朝的制度;第三位学生叫张苍,在秦朝时担任御史,后在西汉王朝建立后曾担任丞相一职,他还是历史上的大科学家,《九章算术》就是张苍较正的,他还制定了有历法。荀子一生培养出三位了不起的学生,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梁启超说,自汉以后,虽然名义是提倡孔学,实际所传授的只是荀学一支派而已。学习儒学不了解荀子就不是真儒学,或者说不是儒学的全貌。“儒”作为一个学派起源于孔子。孔子以六艺教授学生,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孔子是站在平民儒生的立场去批评那些贵族不守礼,不按照礼去做事,导致礼崩乐坏。所以他提出纠正的方法就是“克已复礼”。应该遏制人过分的私欲,唤醒人们内心对礼乐秩序的自觉。孔子一百年之后的孟子继续孔子学说的“克已”,并发展出一套内圣的学说,把仁政的政治思想建立在“正人心”“存其心”“养其性”的基础上。而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学说的“复礼”,“礼”在荀子学说中处于核心的地位,隆礼为荀子学说的特色。荀子不再追求简单地“复礼”,而是要重构礼乐制度,他认为不能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于要求人们“克已”或是“正人心”,而是用外在的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战国末期,要重建政治社会秩序,仅靠人们内心的自觉显然已不太可能,因而必须借助外在的刚性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不能像孟子只谈个人道德修养。荀子提倡礼法并举,以礼、以道德教化为前提,这是他与法家思想最大的区别。法家是否定礼教的,觉得有法就行,国家靠法来统治。荀子的思想对后世最强的汉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唐治国思想主要是荀子思想。唐代宰相魏征借用《荀子》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在州,水则覆舟”等诸多名言,与唐太宗讨论治国之道,成为千古美谈。荀子思想和其它儒家学者比,更接地气,更偏向于人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他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他不讲玄妙虚幻,以及难以捉摸的心性灵修,而是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人生修养方法:怎样读书?怎么思维?怎么说话?怎么交友?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对待荣辱。接下来我们用连载的方式,为大家详解荀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jg/1667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