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小学课本里的孔孟荀若文middo

发布时间:2022/4/27 14:48:55   点击数:
第夜文

若文

中小学语文课本的选编是一个社会热门话题。鲁迅文章的进进出出,古诗文占比的多多少少,都是大家关心的话题。课文的话题承载着每个人共通的童年回忆与价值判断,每个人都有话可说,都可以把现实关切投射到课文选取和解读上面。这在公众注意力日趋分散破碎的现代社会是很难的。今天赶上三月十八,鲁迅曾为“三一八”惨案写下著名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我仍然记得十几年前,语文老师讲起这篇课文时的情绪神态。从初一到高三,听她讲过六年语文课,那一节最是饱满精彩。现在好玩的东西很多,大学生里不论专业,能通读一遍《论语》或者《史记》的人怕是不多。很多人的文化储备和文学素养,直接来源于中小学教育。因此课本对于传统古籍的选取,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选择比努力重要。课本里面,选了谁?谁在选?选了什么?选了多少?都是问题。对于如何理解我们的文化关系重大。比如《论语》一书,一般说是孔子死后,弟子们依照回忆记录的孔子言行。其实书中明确提示,记录者大多应是曾子的后学,所以书中的孔子形象比较贴合曾子学派笃实厚重的风格。如果是擅长言语的子贡、重视政治的子张,他们的弟子如何辑录,孔子的形象很可能就与今本《论语》有明显的不同。今天的语文课本中限于篇幅,对《论语》等书只能摘选其中几章。这就自然是精中取精,同时也造成了古人形象某方面的强调甚至造成在公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我们就拿中小学课文里,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举例。

·对于“学”的重视

李泽厚讲中国文化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学”。提到先秦儒家,统编教材抓住了“学”这个关键。选用《论语》采用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包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也是在讲学习的态度。对于《孟子》一书的选取,则有《学弈》一篇,还是讲学习态度。至于《荀子》则大篇幅选取了《劝学》,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让圣贤与老师家长们一道苦口婆心,告诉同学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努力写作业的重要。

古人的论学劝学,“学”的内涵是不同于现代的。老师与家长谈到的“学”,更多侧重于知识、技能、成绩方面。古人所论的“学”,内涵则有相当的伦理色彩,集中在“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相对于“学”的重视,中小学课本选择中相对忽略了关于论理方面的内容。这一点也反映在对《大学》选取“大学之道”一章,在拓展部分选取了“苟日新”一章,对《中庸》选取“喜怒哀乐之未发”章。所选《四书》内容均回避了其中大量伦理和行为规范的相关内容,比如“孝”的问题。其中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于道德教育,已有统编教材和专门课程即思政一科。第二,古籍所涉许多伦理道德相关内容,在当今社会有些已经过时,甚至沦为“糟粕”很容易引发争议。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化转型中的社会,旧道德和新伦理之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为伦理问题是儒家的核心内容。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希望诉诸传统教育,去规范孩子的行为。社会上“弟子规”“女德班”流行的背后正是反映了这一传统和实际诉求,这是存在于正规教育外的另一条线。

·关于孔子

下面我们分别说说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课本上的形象。课本中摘取孔子言语大多是格言式的,凝练简短,很容易让课堂上的学生们有黑格尔那样的感想:这不就是常识?这有什么出彩的?反而有几则篇幅较长的孔子故事更容易被注意,如《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小儿辩日》《孔子过泰山侧》。他们的文本来源不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较为可信。剩下的故事有可能是后人伪托,但语文课本并不太重视伪书的问题,先秦部分选取了有争议的《列子》《孔子家语》《尚书·仲虺之诰》可能编者更看重内容的教育意义,而不是年代版本的问题。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践行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格言。故事本身未必是先秦真事,可能与《世说新语》中“长安何如日远”都属于汉末魏晋的神童故事。

三则故事中孔子的形象却有共通之处,几乎故事主体都是孔子在听,听弟子们讲、听路上遇到小儿和妇人讲,最后才作出简短的评论或者总结。原来孔子不仅擅长讲话,也擅于倾听,更能有办法让别人讲出来,这是把课本上三则故事放在一起才有的特殊感觉,同时符合他不喜欢长篇大论“予欲无言”、喜欢听人讲并“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历史形象。

·关于孟子

孟子的魅力大,历史上的理学心学都是沿着孟子的思想走。在中学教材里面孟子的形象也是最突出的。宋儒说读《孟子》“观其发越”,课本几乎囊括了最能见孟子精神气质的几章。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丈夫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共九则)等等。如果不论课文中多从《论语》中选用短句,可以说在中小学课本中先秦部分《孟子》所占篇章字数最多。其中原因值得细究。孟子的精神气质一直延续到近代鲁迅,构成了中国人身上两千年间的一股文脉。另一文脉则可以从庄子一直下到周作人、林语堂。可惜的是,现在回想起中学的语文课上实在看不到孟子的精神,只是觉得篇幅长、语法考点也多,要求背诵的也多。没有阅读积累和生活阅历的我,那时也没有办法理解孟子与鲁迅身上的那股文脉。

·关于荀子

相对于孟子,课文主要选取了荀子的《劝学》。前面讲“学”是儒家的共识,无论孟荀之间有怎样的分歧,强调“学”诗书典籍、仁义礼智并无区别。因此中小学课文中荀子的形象隐藏在儒家的共识背后,并不突出。荀子本人极为博学,可以说是战国诸子集大成的人物。《劝学》一文中对于自然动物植物的广泛观察,对于知识的热烈追求,仍然能看到这些后世儒学遗忘的光芒之处。

荀子在课文中形象不凸显,一方面是选文的问题,如果选《非相》《天论》《性恶》《解蔽》或反映其主要见解,或是在驳斥其他观点的文章,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荀子的独到之处。比如《大略》中“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这一章,我在中学时代课外书上读到这段话,与李白的诗都帮助过当时年少的我保持的精神自尊,去克服成长中的险阻。另一方面可能是吃了文体的亏,《论语》《孟子》是对话体。人在交谈的时候,面对不同的听众,更容易妙语连珠,展现出某种个性的闪光点,某种内在的魅力,让与谈者精神上产生共鸣,被记录下来。这也是如歌德那样的世界级文豪,除了诗歌戏剧传世外,谈话录也是经典。《荀子》多是议论体,想要在心性情感上打动人就不容易。

老子与孔子类似,语言简练,格言式的语句背后智慧圆融,个人形象难以捕捉。擅长讲寓言故事的韩非子和庄子,在课文中只能看到故事里的人物,我们则往往忘了故事外作者想表达的真实观点,更看不到作者的精神形象。

进入大学后,有机会慢慢读过诸子,回过头再看中小学课本里面的内容,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文本,是字句,陌生的是小时候课本和课堂上的感觉,是中学老师对古书和历史的解释。上大学读历史系,首要做的就是把中学历史老师灌输的观点忘掉,重新去研读史书上的每一处细节。当时跟中文系的同学讲:你们真好,中学时候学的课文,至少大学以后还是那些课文。现在看来,文本也不是那个文本(因为多了前后文,多了可以互相发明的地方),理解和阐述的角度也不一样。读中学课文里面的古诗文,就像逛博物馆。以前熟悉的几件古物,换了一套陈列方案,不同文物之间的联系,不同展柜的关系都变了,自然有惊喜有收获,可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后记:本文讨论的范围,是根据凤梨老师整理统编教材语文课文及拓展阅读所涉及《论语》《孟子》《荀子》《列子》各章,特此感谢。

BOOK

重读现代经典小说,穿越民国三十年,在小说里读懂中国

杨早孟岳著

年12月

后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小说现代中国』

作者精选了—年三十年间能够代表时代、反映社会面貌的40篇现代小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除了政治风云、战乱变迁,小说里有普通人在“大历史”之中的心态、想法、行动,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生活细节。虚构的小说有着非虚构的背景底色,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与情绪,好的方法便是阅读当年广为流传的小说,与百年前的中国人沟通、共鸣。

目录

(向下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67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