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荀子认为性恶论,认为人之善得益于圣人教化
前言
天人关系是古代思想家致力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先秦学者争论不断的一个辩题,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各家各持己见,但他们的基本宗旨是相同的,即天是超然的存在,凌驾于人事之上,拥有绝对的权威。
荀子则跳出了这个思想禁锢,提出天行有常,天就是自然之天,它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出现一些罕见的自然现象也正常,没有必要害怕。这无疑打破了天的神秘性,肯定了天的客观存在性。
荀子画像
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人要学会顺应天道并勤于人事,认为人的情和欲都属于人的本性
在认识到天的自然属性之后,就要明确天职与人事的不同,于是荀子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简单说来就是天与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职责也不尽相同。所谓天职,即不为而成,不求而得,还是在说天依据自身规律在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要学会顺应天道并勤于人事。所以,国家能否得到治理,生活能否实现富足,不是由天意决定,而是靠人自己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若是顺应天道,人可以获得福利,若是违反自然规律,人也会付出代价。另外,在明于天人之分后,荀子又进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主要指在顺应天道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并为己所用。
荀子简介
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也使得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更加激烈。天生就会的本领是本性,而经过后天努力学会的技能为伪,伪即人为。孟子将后天习得的东西当作人的本性,所以他的性善说站不住脚。而荀子主张人性恶是有依据的,他认为人的情和欲都属于人的本性。
荀子的人性论为性恶论,认为人之善得益于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礼义生,荀子的社会观明分使群
人有好利、嫉妒、占有等各种欲望,一旦顺应本性、放纵欲望,就产生了恶,造成道德礼义丧失、社会秩序混乱。荀子的人性论中也有矛盾之处,就是人虽性恶,但还是可以努力向善,途径就是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之善得益于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礼义生。
荀子简介
既然本性恶,那就去化性,通过外在的师法、礼仪、法度来成就君子、圣人人格。甚至荀子提出,若努力习礼义、学法度,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的社会观可以概括为明分使群,荀子认为人之高明就在于人能群,有别于草木禽兽,人以礼义来划分等级名分,然后按照等级名分组成有序的群体。群体内的人分工不同,各司其职,相互协作,这也是人的群体高于普通动物群体之处。
荀子画像
能群很重要,而明分则更为重要。所以荀子指出要消除人类的祸患,最好的方法就是确定等级差别与社会分工,这样就确定了等级名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社会分工方面,士农工商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互通有无,于是就形成了秩序井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群体。
荀子的政治观主要是隆礼、重法及尊君,认为礼和法是相通的,二者相辅相成
荀子的政治观主要是隆礼、重法及尊君。如果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那么,荀子则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礼的学说。荀子特别重视礼,《荀子》中有《礼论》一篇,专门论述礼的重要性,其他篇章也经常论及礼,已将礼视为人类最高的道德规范与治理社会的准则。
《荀子》
荀子认为礼和法是相通的,二者相辅相成。法由礼生,且法以礼为准则。礼在规定人们等级名分的基础上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关系,而法则能通过赏庆刑罚巩固这种关系,于是隆礼重法就成了国治民安的政治理论。而隆礼重法要在当时得以实施还需要一个条件,即服从君主的权威。
君主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掌握最高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尊君就是为臣之道。当然,君主也有要遵循的守则,荀子就提出尚贤使能、法后王等为君之道。
《荀子-功学篇》
荀子的经济观主要包括重本、节用、裕民、富国等内容,军事论可以概括为禁暴除害、以德兼人
荀子的经济观主要包括重本、节用、裕民、富国等内容。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国家的富强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所以荀子高度重视经济。重本轻末,将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并且提倡节省用度,使人民富裕,实施减税等农业政策。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富裕。
荀子的军事论可以概括为禁暴除害、以德兼人,荀子生活的时代战争不断,所以军事理论对国家富强十分重要。荀子主张兴仁人之兵在于禁暴除害,儒家虽主张仁者爱人,但并不完全反对战争,打仗就是为了禁止暴虐、害人的行径。
《荀子》
能达到这种要求的军队必是仁者之兵,仁人之兵全军同心协力、所向披靡。仁人之兵的本质在于礼义之道,只有符合礼义的要求,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这就是以德兼人。当然,军队作为一个严密的组织,要有严明的纪律,赏罚分明。此外,荀子还提到一些作战的战略、战术,富有远见。
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功能,,文艺观主要表现为乐论,认识论主要是意物、征知与解蔽
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功能,在《荀子》一书中有大量关于教育和人才的论述。荀子认为人才是人主之宝、王霸之佐,对于君主来说,要稳妥地治理国家,能够尚贤使能很重要,而人才是教育培养的结果,所以要重视教育。教育是大积靡的过程,即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人培养成君子,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追求。
荀子画像
荀子的文艺观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乐论,源于荀子礼乐相通的思想。音乐、舞蹈容易表达人的情感,亦能陶冶情操。礼乐是相一致的,它们的相互配合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乐可以节人之欲,亦可以饰人知情。当然,文艺也是有差等的,这也是为了符合礼仪原则的要求。
荀子的认识论主要是意物、征知与解蔽。意物与征知都指人能认识事物的能力,意物靠天官,即通过感官认识事物。除去天官,人还有天君,也就是心,这也是人可以征知的依据。征知就是对天官所获得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得到真知。
荀子画像
所以人要清其天君,正其天官,使人的思维器官与感觉器官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人要达到对客观事物正确且全面的认识通常并不容易,片面、错误的认识就是蔽,所以需要解蔽。荀子还提出通过虚壹而静能达到认识的大清明状态。
总结
荀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期,辩论之风盛行,名实之辨是学者们讨论的重要命题。名是名称,实是实际,名实之辨即讨论名实之间的关系,荀子提出制名指实,在辩说方面主正名推类。荀子讲求名实相符,注重实践经验,排斥抽象思辨,对后世的逻辑学有重要影响。
荀子生平
人的主体意识涵盖广阔,内容丰富,所以荀子的这些思想理论都是其主体意识的体现。又因为荀子的主体性思想主要表现在注重探讨主体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荀子社会理论中明分使群的主张,体现了荀子的群体主体意识,亦可视为荀子的类意识;荀子在论述天人思想时,提出的人有其治观点,则体现了荀子的个体意识;荀子基于人之性恶的人性论,提出的止于圣王的理想追求则,是荀子人格主体意识的体现。
参考内容来源:《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