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荀子三大思想论点不重要,方法才重要,却被我们忽视了
我们谈到诸子百家,基本每一位背后,大家都熟悉他们最重要的思想,比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孟子的君轻民贵,庄子的齐物论,荀子的性恶论。
前面几位的观点很容易明白,但后面两位并不那么容易明白,也许你知道意思,但不知道背后的逻辑。
比如齐物论,其背后的逻辑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其背后一致的“齐”,这就是道,所以你只要遵行天道就可以了。
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更简单了,人性本恶,但这只是荀子提出了问题,关键是荀子也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荀子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荀子性恶论后面的核心思想。
如果以三相规,荀子也有三大核心思想,分别对人、天、社会进行了思考,其背后的逻辑,都是基于性恶论来进行的。
(一)性恶为善
“性恶论”是荀子最有名的思想主张之一,但荀子提出性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更进一步提出方法。
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直接换成“为”字。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谓之性;可学、可事者谓之伪。
所以,人的属性分二类,一类是性,天然自带,一类是伪,后天增加的。所以到这里,荀子才提出他在性恶论后面的思想主张,人应该靠后天的的努力学习性善部分,才能让人类变得更美好。
你看婴儿一出生,如果你不让它学习善的东西,他会变好吗?人不学习规则社会秩序会变好吗?所以从唯物主义观点来说,荀子的性恶论与唯物辩证法也是相通的。反而性善论无处立脚。
(二)天常人用
除了性恶论外,荀子还有一个“天常论”,性恶论是荀子对于人性的认识,而天常论则是荀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总结。
在荀子的《天论》篇写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这基本表达了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什么意思?荀子认为,世界万物是有规律的,但是人可能通过掌握天命而掌控发展,你看是否象极了现在我们说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天再怎么有“常”,人也能改造使用它。所以荀子的观点比起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也”更进了一步。
(三)礼法群治
有了人性的理解,再加上对世界的认知,剩下的就是对社会的解决方案了。
荀子对社会的解决方案认知有一种他自己的逻辑。
他说,人力不如牛,行走不如马,但牛马却为人所用,为什么呢?因为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能群”,为什么能群,在于能分级,为什么能分级,在于有义,但光有义还不行,必辅助于法,有法还不完善,还需有礼相约束。
这就是荀子的“礼法群治”的主张,礼治与法治相结合。
他认为,在“立君上之执以临之”的基础上,还必须“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至刑罚以禁之”。这是他的“隆礼”“重法”政治论的主干。
这是把礼和法看作是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两种根本手段。但在这两种手段中,他更加重视礼治的作用。他强调礼是“治国之本”,“为政”的前导,“国之命在礼”离开了“礼”,政治便不能推行,国家便不能维持。
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是不符合礼的要求并同礼相悖的。因此,要使人们的视听言行符合礼的标准,就必须改变人的本性。主张应该有多种仪礼配套。比如衣冠、宫室礼仪、丧祭礼仪、声乐礼仪等。
如此看来,虽然我们今天表面上不承认荀子的所有观点,但内心以为,他说的,我们都在执行。
但往往,我们的主流精英,宁愿承认孟子是对的,实际上做不到;
我们向往庄子说的,但实际不存在;
我们相信老子说的,但实际做不到;
我们相信孔子说的,但实际不知如何做;
我们更愿意做一些缥缈的事情,但有面子;
我们不愿意做一些可行的事情,但太LOW!就象时不时冒一两个外文单词一样,以为那样很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