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先秦儒家刚毅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发布时间:2022/9/10 16:25:31   点击数:
北京权威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04/8714325.html

先秦儒家刚毅伦理思想在先秦时期经过孔子的创立、孟子的发展、荀子的集大成,己经发展成一套包含立志高远、积极进取、坚韧持久、自信自强等内涵的严密逻辑体系,它由“仁、义、礼”等一系列道德原则加以维系,又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独有特征和气息。

先秦儒家刚毅的内涵

追溯“刚毅”二字的本义,有利于正确把握刚毅的内涵。“刚”与“毅”最早出现于《论语·子路》中,子曰:“刚、毅、木、钠近仁。”孔子以接近最高的道德准则“仁”来启发人们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刚毅精神,这可谓重视刚毅的直接写照。

孔子赞扬刚毅,曾参提倡弘毅。在《论语·泰伯》篇中就有关于曾参对于弘毅的描述,用为‘疆’义。此‘弘’字即今之‘强’字也。所以,弘指刚强,毅指果决,弘毅就是强毅。《左传》有“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就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毅”还有另解,即坚毅忍耐,不轻易屈服。也就是说,弘是强劲,毅是耐性,不强劲无法担重任,无耐性不足以任久远。有弘而无毅,则不能保持强劲的稳定性、持久型;有毅而无弘,也只能一味忍耐,姑且存活。刚强果决也好,刚强坚毅也罢,其本质都是相通的,正是因为意志上的坚定决断,要奔向高远的口标,才会有行动上的坚韧持久。

刚毅作为合词首次出现是在《中庸》中,“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身为孔子后裔,子思在作《中庸》用到刚毅时,依然沿用了孔子的刚强果决之义,认为发奋图强,刚强坚毅,就可以作为足够的依仗,足以来决断事物了。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也没有偏离这一轨道,仍旧将刚毅释为刚强坚毅,“刚毅勇敢,不以伤人”。荀子指出,要使天下所有人都对自己心悦诚服的方法之一是,崇尚刚强坚毅,但不因此伤害别人,只有这样才算真有道德。可见,先秦儒家学者对于刚毅二字的解释基本比较固定化,没有太大争议。

在正确把握刚毅二字木义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刚毅是表现出多个层次和不同侧面的:

首先,刚毅作为一种刚强果决、坚韧持久的道德意志品质,是欲担大任、成大业之人必须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行和道德面貌。努力追求完善自身与德济苍生的统一,其责任之大、担子之重要求必须具备刚强果决、坚韧持久的刚毅品格。

其次,刚毅还蕴含实践价值,是一种进取性的道德实践品质。意志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其最终都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的。刚毅的实践价值即在于刚毅能够把意志上的坚定性转化为行为上的进取性。先秦儒家学者坚信道德教化的力量,致力于重建一个礼乐文明的“大同”社会,因而都勤奋好学,并努力将自己的思想、政见推诸于世,孔子、孟子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历经十余载周游列国。

他们都是靠着坚强执着的意志不断进取,又在进取的过程中逐步炼就刚强坚毅的意志品质,体现出了刚毅集意志与行为于一体的特性。也无怪乎荀子会说“笃志而体,君子也”,只有意志坚定并且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最后,刚毅是一种刚强不屈的气节,散发出一股浩然正气。先秦儒家刚毅以“仁”为思想核心,以“礼”、“义”为价值行为准则,坚决排斥违背道德原则的行为,极力推崇“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必要时甚至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自觉捍卫人格尊严,维护道德操守。

在这一点上,刚毅与勇可以说是互相含摄的。因而张岱年说:“勇者,力足以胜物而不挫于物。勇亦曰刚,亦曰毅,亦曰强。”不过,与勇相比,刚毅更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坚定,这是两者的区别所在。

以“寡欲”为前提条件

“寡欲”就是限制自己的私欲,限制自己过度膨胀的物质欲望。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凡是与“私”有关的,如私利、私欲、私心等,大都被贴上“恶”、“不当”、“无德”的标签,被认为与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等含“公”的主流价值形态绝对对立,而且这一论调儿乎贯穿儒家思想发展始终。

因为儒家以仁义礼智为人的本性,人要追求道德完善就必须充实与光大这一本性,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利益上的满足。而且,他们认为感官欲望的膨胀会妨碍对道德理性的坚持,不能在根本上将人与听命于欲望的动物区别开。因此,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利观上是典型的先义后利者。

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的道德修养论,主张以道德来制约人的私欲。孟子把寡欲作为道德修养的最佳途径,认为一个人如果私欲不多,那么即使善性有所丧也是很少的;如果一个人私欲过多,那么即使善性有所保留,也是极少的。孟子意识在春秋战国时期复杂动荡的私有制社会内,私欲的过度膨胀,总是会引起道德的堕落。

因此,他主张通过对私利、私欲的节制来平静人们的内心,使人们自觉追求“至公”、“至善”的境界。

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他看到,顺从、放纵人们对私利的追求,必然会引起相互间的争夺等,因此需要用师法、礼义之道来遏制人的私欲。如果说,孟子的人性修养靠的是自律,荀子则更多的依赖于外在的他律来实现对人私欲的制约。

儒家各种思想都秉承“立公去私”、“公而忘私”的道德理念,刚毅思想也遵循此道。刚、毅、木、钠之所以能近仁,原因在于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无私欲。孔子曾叹息“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根。”子曰:“根也欲,焉得刚?”。

孔子以申根有私欲来否定他是刚毅的,可见,孔子的仁是刚性的,这种刚性是“君子”在净化了自己的种种不正当私欲之后培育起来的。因为只有无私欲,才能在善行和各种道德信念上更加坚定持久,“毅是忍耐持守,著力去做”;只有无私欲,才能不容易为外物牵绊,不容易丧失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才能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不屈不挠,这样看来,在“寡欲”这一条件上,刚毅的培养与老子的“无欲则刚”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中庸”为理想境界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范畴,长期以来是儒家推崇的立身处世应达到的极高境界。“中庸”一词,最早出自孔子之口。虽然“中庸”二字在《论语》中只此一见,但全书却贯穿这一思想。孔子回答说,子张常常超过,子夏却往往不及。子贡又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子张要比子夏优秀?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是同样的。

可见,在孔子看来,道以中庸为佳,子张的过与子夏的不及,就偏离中庸之义来讲,实质是一样的,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并没有谁比谁优秀一说。孔子常常教导人们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乐与不淫、哀与不伤、泰与不骄、威与不猛,每一组都显示了对立之统一,显示了孔子试图在两极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达到“执两用中”的功夫与境界。他确实也做到了,“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既把“温、威、恭”作为口标努力以赴,同时又避免走向极端“不厉、不猛、不安”,最终成就了“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实就是要求每种品德,都要有个度的界限,来保证自身既不偏不倚,也无过无不及。

刚毅,从其内涵上,要求刚强坚强、果敢果决、坚韧持久,但这既不等于胆大妄为、狂暴、暴虐,也不等于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刚毅不等于狂暴暴虐,刚毅也不能刚恒自用、一意孤行,孔子曾称君子“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故劝诫人们“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因此,为避免走向极端,刚毅必须合乎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一种道德上的智慧。怎样才能做到中庸,怎才能使这种道不流于形式则需要其他道德范畴的辅助填充。中庸之道既关乎外界道德评价,也取决于内心的道德准则。

在儒家看来,外界道德评价的统一标准是“礼”,而内心的道德准则是“义”。因此,合乎中庸之道还需要礼、义的填充。就刚毅来讲,一味地刚强果断而不用学来的“礼”进行约束,就有可能变成狂傲和顽固执拗,因而为君子所憎恶。刚毅内涵的“果”“刚”因不合乎礼而偏离自己的最佳状态,进一步向我们证明做到中庸必须外要合“礼”,内要合“义”。

结语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的刚毅是一种本着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自觉克服困难、抵制诱惑,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坚韧持久地追求高远志向的道德品格。它既是出于对自我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是一种时代使命感的自觉。先秦儒家刚毅伦理思想,以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实现治国平天下为根本口标,践行着儒家“内圣外王”的修为之路。经过儿千年中华文明的洗礼和沉淀,刚毅不仅成为人们在失意遇挫时迎难而上、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而且早己内化为人们的生活态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75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