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非十二子经典名言10句,言而当,知也
《非十二子》,出自《荀子》,旨在阐述荀子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看法,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政治理想。
荀子在《非十二子》一文里,列举了六种学说、十二个代表人物,并对他们一一展开评判。荀子在高度赞扬孔子的同时,对儒家后学人物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本文选取《非十二子》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言之凿凿,足以欺骗民众,
像它嚣、魏牟就是这种人。
点评:「它嚣」生平不详。「魏牟」是魏国公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他们纵情任性,行为不合乎礼仪,却好以言语鼓荡人心。
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
压抑情性,离世独立,
以追求与众不同为志。
不仅不能去团结民众,
而且也不能彰显名分。
点评:荀子此处说的是陈仲等人。陈仲是战国时代齐国人,《战国策》里说他「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特立独行。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
不懂得去统一天下、建立国家法度,
却崇尚功用、重视节俭,轻视等级。
而且不能容许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
君臣之间存有等级。
点评:此处说的是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墨子曾经提出「兼爱」「尚贤」「节葬」「节用」等观点,反对儒家提倡的繁琐礼仪。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
不去效法先王,又不赞成礼仪,
却喜欢钻研怪诞、奇异的言辞。
虽然能明察秋毫,但却没有什么用处。
虽然能言善辩,却得不到实际的结果。
虽然做了很多事,却收获很小的功效。
点评:此处说的是以惠施为代表的名家。惠施曾经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
向上应效法舜、禹的典章制度,
向下应效法孔子、子弓的道义,
一定要平息十二子的纷纭学说。
点评:「子弓」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在荀子看来,子弓才是真正继承孔子思想的弟子。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相信可信的,就是诚实;
怀疑可疑的,也是诚实。
尊重贤能的人,就是仁爱;
鄙视不贤的人,也是仁爱。
点评:清代学者陈宪章曾言「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碰到可疑的事情,要大胆怀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
说话恰当,就是明智;
沉默得当,也是明智。
要明白,恰当地沉默,
如同恰当地说话一样。
点评:俗话说「沉默是金」。恰如其分的沉默,比说话管用。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不懂就要问,不会就要学,
即使有才能也要懂得谦让,
这样才算是有德行。
点评:在荀子看来,身居要职而不傲视别人,聪明伶俐而不刁难别人,这样才能以德服人,使天下归心。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君子能够让人尊重,但不能使人一定尊重自己;
君子能够让人信任,但不能使人一定信任自己;
君子能够被人任用,但不能使人一定任用自己。
点评:君子不求备于人,注重个人修养。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吓倒;
按照道义行事,能够严肃端正自己,
不为外物动摇,像这样才是真君子。
点评:荀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君子遵循道义,行事合乎礼仪。态度温和谦恭,不为外物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