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孟子原来是个修道者从夜气与浩然之
我们曾经说过,正如《参同契》所说,《周易》是一部丹经。
这就意味着,《周易》的作者,也就是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子思,是一位深谙服气炼丹之术的方士。
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大儒形象大相径庭,但却很可能是真实的。
因为思孟学派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儒家的亚圣孟子,就是一位正宗的炼气士。
一、深谙《周易》的孟子
历来的人都没有见过孟子谈及《周易》。
所以大多数的人的印象中,都觉得孟子可能不擅长易,而且甚至可能连《周易》也没有读过。
但这是一种错觉。
因为《周易》一书,不仅就是思孟学派的子思所作,而且在思孟学派中被奉为六经之一,是其门人必读的基础书,身为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怎么可能会没有读过《周易》呢?
北宋著名易学家邵雍曾说,孟子虽然不像今人这般把《周易》挂在嘴上大谈特谈,但却是真正读懂《周易》的人。他说:
“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始为知《易》。孟子著书,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
邵雍可以说是孟子的知己,因为邵雍一向认为,他的先天易学总结起来不过就是“心学”二字,而孟子的理论,总结起来同样也是“心学”二字。
《孟子》一书后来被列为“四书”,和思孟学派的另外两部心学经典《大学》和《中庸》并列,并不是偶然,而是因为这几部书,从头至尾都在阐述着思孟学派特具特色的心学理论。
二、孟子的心学与“浩然之气”
思孟学派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因为他们的身份看起来是标准的儒家,但是很多理论却跟道家相通甚至完全相同。
尤其是他们的心学。
孟子的心学,与他的养气之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关“浩然之气”的养气之法,他对公孙丑是这样解释的。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对于孟子而言,他的浩然正气是集义与道而生,与心志的修炼分不开: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因此,养气,必先修心。这是孟子的养气之法。
三、“夜气”与先天一气
孟子把他所养的气,叫做“夜气”。
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
孟子说,人的“夜气”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会因为不存养而日益消亡,等到“夜气不足以存”的时候,人就离禽兽不远了。
这个理论和孟子的性善论一样,认为“夜气”和人性中的“善”都是先天与生俱来的,但如果后天不能够善加护持,这些“善”和“夜气”都会消失殆尽,人性就会沦于恶,与禽兽无异。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骂人“禽兽”的,这个说法就是源自孟子。这句话的本义是说,人之所以区别与禽兽,是因为人能够保持这个先天的善和“夜气”。
事实上,孟子所说的“夜气”,就是先天一气。
后世的丹家们,常常用夜半子时和冬至建子之月来隐喻先天元气,因为子时夜半是一天之元始,冬至建子之月是一年之元始,而先天一气则是人之元始。
《远游》中曾经详细地描述了“夜气”的修炼方法:
“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这种“于中夜存”的夜气,又叫做“壹气”、“一气”,实际上就是先天真气和元气的另一种说法。修炼它们的方法,就是要“虚以待之”。
巧的是,我们说过,孔子所说的“心斋”之法,就是一个字“虚”。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周易》下经第一卦《咸》卦,讲的也是一个字“虚”(“君子以虚受人”)。
荀子也说“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老子也说:“致虚极,守静笃”。
一个“虚”字的心法,在儒道两家之间心传口授,代代相传,延绵至今。
唯道集虚本文为“也说《参同契》”系列第不知道N集,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回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