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什么是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发布时间:2024/4/6 14:06:40   点击数: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故事。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他都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初平二年(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当时蔡邕的才学天下闻名,受到满朝官员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经常是车马填巷,他家的客厅也常宾客满坐。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王粲一进门,因为他年纪小,身材又矮,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

建安十八年(年),魏王国建立以后,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一同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因博学多识,总能做到对答如流。当时旧礼仪制度废弛殆尽,需要重新制定,王粲与卫觊等负责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据《决疑要注》记载:汉末丧乱时,玉佩断绝消失。而王粲认得旧佩,才重新作之。西晋时的玉佩,都是受法于王粲。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

据《典略》记载;王粲才高,擅应机辩论。当时,钟繇、王朗等尽管都在魏王国任卿相之职,但一到朝廷奏议,都停笔措手不及。

好学本身也是德的一部分,正如《易经》里所言:“日新之谓盛德。”学的方法也有千万种,但有一种效果最明显,即是上面故事中王粲所用到的博闻强记。当然这个方法也是建立在为了提升德而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学而学。为了学而学,只会拉低学的层次,伤害学的本质,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说:“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但有品德的加持就不一样了,《礼记·曲礼上》里即有:“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面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自己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温故而知新,尽量不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可以说是好学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89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