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9/9 12:12:37 点击数: 次
时斛白斑膏 http://www.lvyouxfnet.com/52213.html释说:这是“早饮朝露”的“饮”字,这个字很复杂。甲骨文①左下部分是个酒瓶(酉)形,酒瓶之上是个大舌头,舌头之上是人张的大口,从“口”再接一条线弯转到右边就是立着的一个人,表示一个人弯腰低头在伸舌喝酒。金文②变成酒瓶上有个三角形的酒瓶盖子,右边是面朝左站着一个人,张大嘴,其中有一个舌头表示喝。小篆③的酒瓶(酉)上是个“今”字(表声),右边变成了“欠”(“欠”原为张口形)。④为由小篆变来的楷书形体,但书写不便,后又将左边换成了“食”这就成为楷书⑤,变为会意字。⑥是简化字。“饮”的本义是“喝”,如《荀子大略》:“饮而不食者,蝉也。”这是说:光喝而不吃的是“蝉”。后又引申为可喝的东西叫“饮”,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食饮与缭同。”就是说:衣着吃喝都和缭(人名)是一样的。但“饮马长城窟”中的“饮字,是使马喝的意思,马是主动者,所以必须读为yìn(印)。你读《吕氏春秋精通》时,会见到“矢乃饮羽”的话。“羽”是指箭尾上的羽毛。“饮羽”是指把整个箭都射进了物体,连箭尾的羽毛都不见了,形容发箭的力量极猛。——左民安《细说汉字》扩展阅读会意字。从酓从欠会意,“欠”像张口饮流食之形。董作宾《殷历谱》:“酓,即字,第一期作‘’,象人俯首吐舌,捧尊就饮之形,其本字,酓其省变也。”甲骨文字本为会意字,到了西周金文字所从之舌形已讹变为从“今”,并与“人”形分离,“人”形也因“舌”形变为“今”形而变为从张口形的欠形。从西周早期金文开始字就已省为酓形,省去了“欠”形,而且酓字习见于西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但在字形体结构中酓仍然不是声符,“酓”字为从酉今声,西周金文及以后的各类出土文字中的字形体结构可分析为从欠从酉(酒尊)会意,会饮酒(或其他流食)之意,今声。飲字在文献中最早见于《释名》。清王筠《说文句读》:“()隶作飲,参合篆古以成文也。《释名》:‘飮,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所饮之物亦曰饮。”飲字形体到目前为止最早见于战国初年的金文,习见于战国古玺文和汉隶,是战国东方之国文字的写法,是战国时代产生的字的又一异体字。《说文》小篆字之古文形体障,就由战国古文飲字形体讹变而来。今天、酓等皆废而不用,只通行飲(饮)字。(周宝宏)——李学勤《字源》来源:汉典文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3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