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我解论语715孔子谈求仁得仁

发布时间:2025/3/6 12:21:21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最便宜的是哪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老师会赞成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问。”

子贡进到孔子房间,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又问:“(他们后来,)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来,告诉冉有说:“老师不赞成卫君。”

冉有——冉求,字子有,孔门十哲之一。

为——音魏,帮助,赞成。

卫君——卫出公辄。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

诺——古代应答之辞。

伯夷、叔齐——兄弟俩人,其父孤竹君将死,遗命立叔齐,叔齐让其兄伯夷,伯夷尊父命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

卫君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的儿子。灵公三十九年(前年),太子蒯聩刺杀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不成,于是逃往晋国。灵公四十二年春,灵公欲立少子郢为太子,公子郢推辞不受。同年夏,灵公薨,灵公夫人让公子郢承灵公之意即位,公子郢却让太子蒯聩之子辄即位。晋国把蒯聩送回,辄拒受,派兵抵御晋军。

辄和蒯聩,有父子争夺君位之嫌,但似乎各自也都能说出各自的道理,冉有此时提问,就是想了解一下老师孔子的态度,看他是不是赞成卫出公辄的做法。

此时,周游列国的孔子正在卫国。讲解《八佾篇》3.11的时候,我们提过《荀子.子道》的记载:“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依礼的规定,居住在这个城邑,不非议此城的大夫。)子贡是最清楚这一条的,所以居于卫国,就更不能直接问老师关于卫君的事。

曲径通幽的做法是他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态度。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推让,最终都抛弃了君位,这与蒯聩和辄两父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评价伯夷、叔齐是“贤人”,这显然就是批评蒯聩和辄两父子的争夺。

但毕竟伯夷、叔齐推让的是国君之位,这不同于无关紧要的小事情,所以子贡很谨慎地又加了一个追问,“他们后来有怨悔吗?(万一怨悔了怎么办?)”孔子回复了一个千古名句,“求仁得仁,又怨悔什么呢?”

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求仁得仁,就是人生最完满的境界达成,确实应该无所悔、无所怨、无所憾。

“君子无所争”(《八佾篇》3.7)、“礼让可以为国”(《里仁篇》4.13)这是孔子一贯的思想。相比于伯夷、叔齐,蒯聩和辄两父子确实显得很不够瞧。孔子不赞成辄,并不意味着他认为蒯聩做得就好,但蒯聩太子名头仍在,辄以子拒父显得更不应该。

成语“求仁得仁”出自本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8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