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论语对父母和颜悦色有多难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外对陌生人和颜悦色,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反而无所顾忌,甚至出语伤人。有时想想自己就是如此。可能我们知道父母亲人常常不以为意,诸多包容,所以恃宠而骄。而外人则没有容忍,出言不逊就会让人怀恨在心,从而或明或暗地报复。
其实我们最该反省的就是如此,我们对父母像施舍一样,短暂陪伴看望,买些日常用品,少有交流,怕他们担心,其实也是自己懒得去沟通。父母翘首企盼,我们总是远在他乡,对着手机屏幕欣赏着别人的美,感受着别人的喜怒哀乐,为别人的失去伤感。而父母就在现实中等待我们的一抬头。不要等到为时已晚,才追悔莫及。共勉。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色难,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说:“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也就是说在奉养父母的时候,能在无形中体会父母的心意才是孝,顺应父母的心意才是孝。
一种认为,“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小戴記》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是说对待老人,面色要和悦,因为面色的和悦代表着内心的敬爱。
这里我们是在讲孝子的言行,所以一般认为是第二种,指的是孝要发自内心,和颜悦色。
服其劳就是操执,操劳。先生馔:“先生或说指父兄,或说指长者。上言弟子,不言子弟,则指长者为是”。馔指饮食或者陈列,即有酒食,先为长者陈设。“弟子事长者,有敬即可。子弟事父兄,则敬必兼以爱。”
以上四章皆问孝,而孔子所对各不同。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可能是由于对孟懿子的回答是为了告诫众人,子游养而不够敬爱,子夏耿直而少和悦之色,所以有此不同。
或许是因为因材施教,孔子有的放矢。也可能是因为孔子所言简练,各人所问本就不同。我们不必过多臆测多求,就文解意,不理解偏颇即可。
拓展补充:
这叫子夏问孝,这里出现了一个孔子很重要的弟子子夏。子夏为姒姓,卜氏,名商,子夏是他的字。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
子夏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子夏为学时提出了很多独到见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的:
东汉徐防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南宋的洪迈《容斋随笔》:“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毂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
曾任莒父县令,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曾拥护有子,之后离开鲁国传播儒学,之后前往西河教学:
《史记》曰:“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
《论语·子张》中有“子夏之门人”与子张的对话,《墨子·耕柱》有“子夏之徒”的记载。
《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称“魏有子伯先,子夏门人,居西河”;
《史记·儒林列传》:“自孔子卒后……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吕氏春秋·尊师》则具体指出了“段干木学于子夏”。
由此可见子夏所收门徒众多,为儒学影响的独具的一支,对儒学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子夏生活清寒,孤独傲慢,不依附于权贵,
《说苑·杂言》“甚短于财”;
《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
“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孔门弟子的不同特征,都有圣人之品德,但又具体细微不同。子夏意志坚韧,英勇无畏。善于结交比自己优秀之人:
《论衡·知实》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有子贡对子夏的评论:“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臣闻仲尼居处情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与颜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积德行善,而与子路、子夏在一起,则可以免于气郁。
《说苑·杂言》记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可以不断进步。
子夏的晚年丧子而双目失明,《礼记·檀弓上》等说其“离群而索居”。
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经世致用。带走一定的法家思想,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