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正论经典名言10句,主道明则下

发布时间:2025/3/18 13:59:27   点击数:

《正论》,出自《荀子》。阐述了荀子儒法并重的治国思想。「正论」即政治论文的意思。

在《正论》一文里,荀子对「尧舜禅让」「汤武篡权」等历史事件,以及「人之情,欲寡」「见侮之不辱」等宋子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观点。

本文选取《正论》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

君主是民众的倡导者;

君主是臣下的规范者。

民众听到倡导会响应,

臣下遵循规范而行动。

点评:「唱」是通假字,通「倡」,倡导者之意。「仪」本义是礼仪,引申为规范的制定者。

当时,社会上流行有一种说法「主道利周」,即所谓的君主治理国家,越隐蔽越好。然而,荀子不认同这种观点。并认为,君主是老百姓的倡导者,也是行为规范的制定者。所以,如果倡导者沉默,那么老百姓将无所适从,作臣子的也没有规范可以依循。

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君主的治国大道明白清晰,那么臣民就安定;

君主的治国大道幽暗不明,那么臣民就危险。

点评:荀子认为,君主的治国大道幽暗不明,臣民就会怀疑迷惑,进而会相互勾结。怀疑迷惑就会很难统一,相互勾结就会很难了解。

以桀、纣为常有天下之籍则然,亲有天下之籍则不然,天下谓在桀、纣则不然。

认为桀、纣曾有天下是对的,

认为他们占有天下也是对的。

认为天下属于他们就不对了。

点评:「以」即认为之意。「亲」是副词,亲自的意思。「籍」本义是登记的簿册,引申为占有名位。

针对当时「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的说法,荀子并不认同。并认为,说夏桀、商纣曾经拥有天下是对的。然而,天下却不属于他们。

因为夏桀、商纣不懂得治国大道,所以,才会丧失天下。而商汤王、周武王夺取天下,是应时而举,不能说他们是篡夺天下。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道德与地位不相配,

能力与官职不相配,

奖赏与功劳不相配,

惩罚与罪行不相配,

这就是最大的不祥。

点评:在荀子看来,古人之所以设置爵位、官职、奖赏、刑罚,是为了对世上的善、恶作回报。道德要与地位匹配,能力要与官职匹配,奖赏要与功劳匹配,惩罚要与罪恶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就会成为祸乱的开端。

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

社会安定,那么刑罚就重;

社会混乱,那么刑罚就轻。

触犯安定社会的罪行,本来就会很重;

触犯混乱社会的罪行,本来就会很轻。

点评:荀子认为,刑罚和罪行不匹配,就会引发混乱。还认为,治世刑罚重,乱世刑罚轻。

鲁人以榶,卫人用柯,齐人用一革,土地刑制不同者,械用备饰不可不异也。

鲁国人使用碗,

卫国人使用盂,

齐国人用革制的器具,

地区风俗习惯若不同,

器械服饰就会有差异。

点评:「榶」就是碗。「柯」即盆、盂之类的器物。「革」指去毛并经过加工的兽皮。

在荀子看来,王者制度根据各地的情形会有不同。譬如,中原各国服事天子,采用的都是同样的礼仪。而蛮、戎等国服事天子但却各有不同。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浅陋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深奥的事,

愚蠢的人不值得与他谋划智慧的事,

井里的蛤蟆不能与它谈论东海之乐。

点评:一个不读书的人,与一个不读书的人交流,会有对牛弹琴的感觉。一个不断要求自己进步的人,与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交流,无疑是白忙一场。

有句话说得好: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尧、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时之琐也。

尧、舜,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朱、象,是天下的狡诈之徒,

也是当时的卑鄙小人。

点评:「朱」是帝尧的儿子,因封于丹,又称丹朱。「象」是帝舜的异母弟弟,传说曾经多次谋害帝舜。

当时,有人提出疑问:既然都说帝尧、帝舜是圣王、懂教化,那么,他们的亲人比如朱、象怎么没能得到教化呢?

荀子认为,帝尧、帝舜是天下最善于教化的人,只不过朱、象他们是卑鄙小人,教化不了。正如善射的后羿,使用弯曲的箭不能命中靶子一样。

知其无益也,直以欺人则不仁。不仁不知,辱莫大焉。

知道这种做法没有什么好处,

还用它来欺骗别人就不仁慈。

不仁慈、又不明智,

这就是最大的耻辱。

点评:在荀子看来,不知道事情没有好处,叫作不明智。事情没有好处,而又欺骗别人去做,叫作不仁慈。二者兼有,则是天下最大的耻辱了。

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愿悫之民完衣食。

上等的贤人,能够享受天下的俸禄;

次等的贤人,能够享受一国的俸禄;

下等的贤人,能够享受封邑的俸禄;

忠厚的百姓,也能够做到衣食无忧。

点评:「禄」是动词,享受俸禄之意。「愿悫」即忠厚朴实的样子。

当时的社会顶流宋子认为,古代人的本性是寡欲,而不是多欲。针对宋子的这一观点,荀子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荀子认为,假设宋子的说法正确,那么,眼睛就不想看最美的颜色,耳朵就不想听最美的声音,嘴巴也不想闻最香的气味。而这明显与事实不符,人的本性不是寡欲,是多欲。

所以,社会上才会出现贤人享受俸禄,而忠厚的百姓能够衣食无忧。

¥20儒家经典系列书籍孝经荀子孔子家语传习录国学经典中华精粹书荀子..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75.7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8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