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圣人孔子也逃不过的私心,如何看待古今

发布时间:2025/3/11 9:58:07   点击数:
春秋时期,鲁国出了一个名人名为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众所周知,孔子是以教育为生的,门下弟子三千人,当然这是他成名后。在未成名之前,他也只是一个乡村老夫子,教着二三十人。当时的社会,教书先生可不少,与孔子争饭碗的还有一个叫少正卯的夫子。这天孔子上课,发现教室里空无一人,很是诧异。经过一番探寻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学生都跑去少正卯那里听学了。好吧,孔子无奈只能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安慰自己。于是他来到少夫子的课堂上,站在门外驻足听了一会,发现他所讲的道理,跟自己的观点完全相悖。孔子不好怎样,听完就把学生拉回去继续授课了,第二天到学堂,孔子发现还是没人来听讲,因为有了前例,他直接就到少正卯那里叫学生回来。这回作为圣人的他,都气愤不已。心想还有第三次,真要翻脸不可。谁知,没几天学生又去了少正卯那里。这就是历史上少正卯拐孔子学生“三盈三虚”的故事。后来,孔子终于做了大官,专管刑法。上任七天,就把少正卯抓来问罪了。大概的理由就是他的观点与我不同,而他还不知悔改,更支持那些跟我意见不同的人。好了,新仇旧恨一起算,历史上著名的“孔子诛少正卯”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史上首例“文人相轻”的大事件,还是出自圣人孔子身上,我们能说是涵养问题吗?战国时期的李斯和韩非同是荀子的学生,但是李斯对韩非的才华却十分嫉妒。李斯这边跟随秦王南征北战,地位正逐渐上升之时。发现秦王非常喜爱读韩非的著作,并将他视作老师和知己。最后,韩非来到秦国,本想借老同学李斯的光,一展自己的平生抱负。然而李斯深恐韩非在秦王面前抢了自己的风头,竟然不顾同学之情,在秦王面前说尽韩非的坏话,并派人送毒药给韩非逼其服毒自杀,最终落得个残害宗门的下场。“文人相轻”实则就是文人间的一种嫉妒心理。正如曹丕所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谋士之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最终吐血身亡;两宋时期,大文豪苏轼,因为太过聪明,被新党沈括污蔑,身陷囹圄;到了清朝时期,“文字狱”一案,更是残害了不少知识人……从古至今,文人相轻,从未停止,反而愈演愈烈。那么我们不禁疑问,为什么文人间相互不看好呢?一、文人的自负心自古以来,文人都有一种傲骨,说好听是清高,不好听就是自负。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正是文人中典型的自负人士。因为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他自认为高人一等,时常拿来卖弄。屡屡偷书,还狡辩说“读书人的事,这么能算偷呢?”这一句更是道出了他自命不凡。当然,文人的自负,那也是有一定底子的。就像李白,一挥笔就成就了半个盛唐的诗人,他就是自负的典型代表。然而,他确实是有资本清高的,毕竟“诗仙”的名声在那,作品在那。说实话,谦虚的文人真的很少见,自负的却大有人在。但是他们的自负,也是源于在某个领域上较为出色,无人能及。然而相轻的文人,大多都是自己的文采并不是当世之最,有可能仅仅是中等偏上,却妄想第一,因此才会互相看不惯。就像曹丕,看不惯弟弟曹植,才会逼迫他七步成诗。不曾想成就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不会嫉妒同行的。二、文学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只听过武术能分出胜负,文学很少有第一之分。所以有人说:“文人相轻,武人相重”,对于武术,厉不厉害,打一架就知道了,而文学,向来都是百家齐放。“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同样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你能说李白比杜甫更高一筹吗?当然不行,李白的风格,虽然无人能及,但是杜甫的诗作,也难以超越。为什么在高考中,很少有人的语文能拿满分,而数学满分的却大有人在,就是因为文学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文人相轻,大多也因各自的领域不同而相互轻视。就像鲁迅看不起冰心的诗一样,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自然意见不同。三、借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大多数人都有一种病态心理,借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就像李斯贬低韩非,来抬高自己一样。都以为自己把别人踩在脚下,就会高人一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感。毫无疑问,这样的心理并不一定会给人带来优越感,有可能还会成为自身的污点。所以,当你有这种想法时,不妨慎重考虑一下。因此,“文人相轻”现象,仅仅是一种私心,并不可取。要知道,现在都流行“官方式互捧”,在赞美中,你会收获前所未有的快乐。所以,相轻的现象应该尽早摈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8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