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4/28 11:05:11 点击数: 次
前言:一说起传统的经典文化人物代表,那孔孟老庄是永远也绕不开的四个人物,他们分别开创和继承发扬了一个学派。他们讲学著述,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为永不褪色的经典文化代表。现在社会浮躁人心难平,没有多少人能心平气和地去看孔孟老庄的书,对于他们的作品和思想的了解都是流于形式。而王蒙老师所著的《王蒙讲孔孟老庄》是一种别样的解析,看完之后让人觉得原来孔孟老庄的作品和思想还可以这样的解读。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以“礼”治国。孟子是孔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家学说的代表,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其核心思想是“仁政”。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道”与“无为”,庄子继承并发扬了道家学派,并自成一派,其核心思想是“道德”和“自然”。王蒙老师讲孔孟老庄并不晦涩难懂,反而让人易于接受,通过通俗的白话文联系生活实际,讲他们的思想对我们现在生活、工作、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让我们觉得圣人学说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他们的学说或者经验也都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对我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孔子《论语》的现实意义在王蒙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论语》对我们现实生活仍具有极好的指导意义。首先,《论语》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即使没学过《论语》,但生活的规范中仍深受其影响。其次,《论语》强调积极处世,不逃避遁世,学说中经典句段对人具有鼓励性。同时它还强调人一生中,每个年龄阶段都应该有该有的模样,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再次,《论语》中阐述君子的“中庸之道”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最佳选择。做任何事不极端,不情绪化,不死心眼,什么都合情合理,恰到好处。这是一种修为,一种境界,值得人一生去修炼。最后,《论语》也不是尽善尽美,也有不足,但是瑕不掩瑜。由于孔子强调“仁”和“礼教”,这也就从侧面教导人们在为人处事时要少竞争,以“和”为贵。其实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违背了人的发展需求,只有合理的竞争和成长,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孟子》的刚毅与柔软通过王蒙老师对孟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其实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兼具了刚毅与柔软两种秉性。刚毅于己:以浩然之气存舍生取义之心,修炼大丈夫之志。孟子是一个特别的人,他特别强调自我修养,他认为自我修养就是修炼自己的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一种气势、一种风格。正因为他强调这种“浩然之气”,所以孟子在与他人交往时都是充满自信、能量饱满、气场很足,让他人不得不诚服于他。关于他的“浩然之气”则影响了更多后来的读书人,最负盛名的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其经典代表。所以说,“浩然之气”是做人的骨气,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我们对于孟子经常会说他的“鱼与熊掌”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对于“义”和“选择”的阐述非常到位。由于孟子推崇“仁政”,强调以民为本,所以在这里他将“生死”和“利义”一一对立起来。这个选择题直到现在仍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在“利”与“义”的面前,有人选择了“利”选择了苟活于世,有人选择了“义”选择了大义赴死。所以,这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死观,“舍生取义”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笔熠熠生辉的财富,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国家大义面前,人人舍生忘死,为民族正义慷慨赴死。孟子是孔子的忠实粉丝,孔子经常谈论“君子”,一直以“君子”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孟子则不同,他不谈论“君子”,他提出了“大丈夫”一词,相比较“君子”而言,“大丈夫”这是一个更有气势的词语。这可能和孔子温良谦让的个性有关,孟子个性张扬气场爆棚,所以他更喜欢“大丈夫”。孟子用一段话详细概述了什么是“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所以,在孟子看来,大丈夫就是要有自己的主体性,明确的是非观。要有坚持力和抗逆能力,做到“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才是他口中的“大丈夫”。关于这种“大丈夫”的言论也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做人的品格,特别是读书的精神品格。所以,孟子的刚毅是非常明显的,都是从自身的要求出发,是于己的,强调的是自身的品德言行。他提出的种种要求其实也是孔子关于“君子”的言行要求,但是孟子的学说更细致更宏大。柔软于民:推崇“仁政”,以民为本,提出“性善论”人本说。孟子对于民的态度比孔子更细更彻底,他认为民是国之根本,这种治国理念与现在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他的“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就直接告诉我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点。比如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强调民心对于国家稳定和强大的重要性。又比如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在孟子看来,对于国家而言,最重要最宝贵的就是人民,是百姓。“社稷次之”就是指国土和传统,是权力、朝廷所制定的国家体制。“君为轻”,就说将国君排在最后一位。这种学说非常牛,但是也正是过于美好而被统治阶级所不认同。孟子之所以强调“民为贵”其实正是基于“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论。因为君王的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戴,在于民众的跟随,在于民众的献身和努力。不然,民众不拥护你,不顺从你,那君王就是孤家寡人,又何谈力量呢。所以他的这种学说民众与君王是相辅相成,君王能维护民众之利益,那民众肯定能维护君王之力。关于人本论,中国就分为“性善论”与“性恶论”,分别有孟子和荀子提出。孟子的“性善论”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出名的论断,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成为人本论的基础。没有“性善论”那很多学说都无法成立。孟子将“性善”分为四种: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的这种解释是对孔子学说的一种延伸,孟子讲的更宏大、更全面。它强调了既然是人,那么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善良,有一种有利于人生,而不是有害于人生的这种追求。有利于人生的追求,就是善的追求。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国家、善待世界,才能有美好的生活。关于“性善”孟子还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而“恻隐之心”就是我们所说的仁爱之心,这是为人之根本。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人都是有仁爱之心的,这是天生的。那社会上之所以有坏人作恶,那是因为教化之力不到位。孟子的学说不仅仅是对孔子学说的延伸,还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他缔造了孔子学说之外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个人通过人的善良本性,通过美好的道德、礼法、尊严、仁义之心等,来达到优化世界的目的。结语:孔孟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两个人,他们建构了儒家学派大多数的伦理道德和学说主张,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历史的一种学派。他们的思想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反而会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所以说,谈儒家,那孔孟是怎么都避不开的两个伟人。王蒙先生在《王蒙讲孔孟老庄》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给读者呈现了关于孔孟学说的经典理论学说。通过他的讲解,让我们明白即使过了几千年,孔孟的学说依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9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