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漫谈我国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的发

发布时间:2025/4/28 11:08:47   点击数:
众所周知,“四书”、“五经”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渊源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四书”、“五经”所代表的经典著作均成书于先秦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距今有久远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了不计其数的跌宕和起伏,每一部文化经典,能够传承至今,其背后无不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渊源。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四书”、“五经”背后的发源、传承历史。一先了解一下“四书”。“四书”又称“四子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四书”这个称谓源于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将这四部经典合称为“四书”。一、《大学》《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之首。根据考证,其创作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是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儒家作品。《大学》原本是传统文化经典《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自创作出来直到宋代之前,《大学》并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然而这期间多位文化大家都对它进行了相应的传承与发展。比如西汉王朝的董仲舒将包括《大学》在内的儒家经典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位。其后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以及唐代文化大家韩愈都对《大学》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整理、校对、注解,不断提高《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到了宋代,理学大家程颢、程颐兄弟将《大学》列为儒家“小经”,随后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并列为“四书”之首,传承至今。二、《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孔伋所作。(孔伋,孔子的嫡孙,是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子思是他的字)和《大学》一样,《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后来先后受到唐代韩愈、宋代程颢、程颐的推崇,由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取,成为“四书”之一,沿袭至今。三、《论语》《论语》这部儒学经典在国人心目中的认知度无疑是最高的。《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便商量撰述一些文字以纪念老师。然后由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进一步创作整理完成。《论语》成书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遭到毁灭、轶失。到西汉时期留下三种版本:1、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2、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3、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简称《古论》)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之处计四百多字。西汉末年,汉成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便把两个版本《论语》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语》为根据,另成一个版本,称为《张侯论》。这个版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这个版本就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论语》版本。到南宋时期,《论语》被朱熹编入“四书”之一。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四、《孟子》《孟子》,是由战国中期儒学大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创作而成。主要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正式被列入经书,还要归功于五代时期后蜀的君主孟昶命人在石碑上刊刻了“十一经”供读书人拜读、抄写,即将唐朝时“九经”——《易经》、《书经》、《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仪礼》、《礼记》、《周礼》,排除了唐文宗开成年间所增益的《孝经》、《尔雅》,保留《论语》,同时收入《孟子》,经过饱学之士反复校对、整理后,统统镌刻在石碑上,相当于为当时天下读书人制定了一个权威的、可以长久流传的经书版本,为当时后蜀国乃至全天下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到南宋时期,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小结《四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自宋代以来《四书》便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二接下来,咱们再了解一下“五经”。“五经”,即儒家经典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其称谓源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一、《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这些诗歌产生地遍布黄河、长江流域。它们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据说早年间流传下来的诗歌有首之多,后来只剩下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诗经》相传是西周晚期贤相尹吉甫对这些散落各地的诗歌进行采风、编纂,形成了《诗经》的前身——《诗》(也称《诗三百》)。尹吉甫因此被称为中华诗祖,而且他也是尹、吉两大姓共同始祖。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晚年继续对《诗》进行了编订,孔子曾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之后,最早明确《诗》的整理、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因为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继承。到汉武帝时候,《诗》被奉为儒家经典,正式命名为《诗经》。不过到西汉时候,流传的《诗经》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有来自齐地博士辕固生的《齐诗》,鲁地经学家申培的《鲁诗》,燕地博士韩婴的《韩诗》以及赵地的毛亨、毛苌叔侄二人的《毛诗》。齐、鲁、韩三家在西汉被立为博士,他们传承的《诗经》版本在当时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是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现代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承下来的版本。二、《尚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说为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尧舜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比如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因此,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重要的地位。《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遭到毁灭性打击。当时的孔门弟子伏生冒着杀头罪名,将《尚书》藏匿在墙壁之中。等到西汉初年天下安定后,伏生回到家中,发现墙壁中仅存《尚书》29篇。他便将这29篇《尚书》残本,抄录整理,教授于齐鲁之间。后来汉文帝继续大兴“文治”,寻找散落民间的《尚书》,此时伏生早已年过九旬,无法远行。文帝便派太常使掌故晃错亲自到山东邹平伏生的老家,由伏生口述、女儿羲娥代言,记录《尚书》28篇,该版本被后人称为《今文尚书》。不久之后,西汉鲁恭王刘启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其中也藏匿着一部《尚书》,这个版本后来被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后,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两版《尚书》全都散失了。直到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清朝时期,经学大家孙星衍创作了《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将《尚书》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不过,近些年来,随着清华大学文化泰斗李学勤(年3月逝世)等专家对一批战国时期楚国竹简深入研究,在其中发现了隶属于秦王朝焚书坑儒之前的古版本《尚书》,该版本即便是当年的司马迁、汉武帝等人也未曾见过,因而更接近原作。通过对这个版本《尚书》的研究,专家们已经基本确定,东晋梅赜献给朝廷的《古文尚书》是伪作。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参与对清华简的研究,有关《尚书》更多历史奥秘还会进一步问世。三、《礼记》《礼记》相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到西汉时期,流传有礼学家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85篇和戴德的侄子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49篇。《大戴礼记》流传并不广,到唐代时候已亡佚大半,仅存39篇。相反,《小戴礼记》经过东汉时期经学大家郑玄做了注,盛行于世,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礼记》。四、《周易》《周易》相传为西周文王姬昌在拘于羑里城(位于今河南安阳汤阴)所创作。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周易》产生的基础条件,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未卜先知”、趋吉避凶的需求。后来,孔子在《周易》基础上,进行注解,形成了《易传》(也叫《十翼》),将《周易》中安邦治国的道理和修身养性的哲理升华到新的高度。由于孔子对《周易》的极高赞誉,《周易》被推举为五经之首,成为儒家经典。除了儒门易之外,另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支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支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至今《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曾经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今天,《周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其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五、《春秋》《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同时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以及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春秋》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五经的内容,《旧唐书·经籍志》概括最为简洁允当:一曰《易》,以纪阴阳变化二曰《书》,以纪帝王遗范三曰《诗》,以纪兴衰诵叹四曰《礼》,以纪文物体制五曰《春秋》,以纪行事褒贬三通过对“四书”、“五经”的发展、传承进行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四书”、“五经”饱经磨难却历久弥坚的传承历史,展示了我们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希望,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薪火传递、前赴后继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他们或许柔弱、渺小,但是却拥有着最为坚韧的品格和最为强大的内心。我们华夏民族的文脉在他们心血的呵护和浇灌下,愈发清晰和明朗。宋代张载曾经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凝聚了先人们守护、传承中华文脉的决心和使命感。今天,社会各界在大力提倡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我认为,文化复兴的背后,其实首先需要传承、复兴先人们对文化的那种敬畏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身体里流淌着的满腔热血和肩头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9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