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唐艳董仲舒的君子养生观与饮食思想

发布时间:2020/7/2 14:56:12   点击数:

原文载于《衡水学院学报》年第6期

作者简介:唐艳(-),女,陕西安康人,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摘要:董仲舒不仅把饮食指向仁义道德和礼乐制度的实践层面,而且上升到了自然神论和精神信念层面。他在“天人感应论”“阴阳五行论”的前提下,以“天”为本源,以“食”为载体,从天道运行的法则和规律中探寻养生智慧。天不言不语,万物看似自生自长,实则由天所主宰。董仲舒在养生和天意之间投射了一道隐蔽的认知防线,唯君子谨慎察物,有洞析事物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才能真正明白参天取食的智慧。董仲舒是天道的大翻译家,将抽象晦涩的玄妙之理,转化为直观性、实践性的生活内容,实则是在构建人们饮食思维中的天道观念。“感念”与“中和”是董仲舒十分强调的饮食要求。天赐人以物,人必感念神的恩泽,循天择食祭祀,以表对天的思念和敬畏。“中和”是天地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不仅是天道人道之根本,还是人自我修养、养生长寿之根本。故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才能得天地之泰,延年益寿。董仲舒的饮食养生思想,是从天人感应论、阴阳五行论中催生出的理论产物,融合了中医学、阴阳学、天道学、五行学说的理论精华,通过“食”与“天”的紧密联结,彰显汉代天人哲学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董仲舒;君子;养生;饮食;天人感应;中和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重点推荐项目(ZZzdz)

“君子”堪称儒家设计的经典人格,《白虎通义·号》曰:“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1]48贤能尚德是君子的特质,修身养德是君子的“必修课”。《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食”乃人大欲之一,也最能用来考验本能与德性之间的张力,“吃”关切人的伦理底线和品德贵贱。“吃”是本能,而“如何吃”则是文化。“夫礼之初,始诸饮食”[2]。“食礼一体”是中国特有的饮食思维,先秦礼乐制度与饮食活动紧密相关,饮食与生命、个体成长、婚嫁、繁衍、族群和社会,生物链般牵系在一起,不断催生出一系列的礼乐文明。儒家先贤把饮食之“养”与礼乐之“治”相融合,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在试图把“吃”变成社会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话题,这是中国性情哲学的应有之义。直到董仲舒,饮食不仅指向仁义道德和礼乐制度的实践层面,而且上升到了自然神论和精神信念层面。他以“天”为本源,以“食”为载体,从天道运行的法则和规律中探寻君子的养生智慧。

一、“吃”的传统解读

一个民族对食色之欲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占据着文化的重要部分。《孟子·告子上》曰:“食、色,性也。”[3]饮食男女,乃人之天性。古人对男女两性问题保守内敛,甚至停滞、堵塞,而对“饮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116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