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每日一解荀子

发布时间:2020/8/26 12:34:32   点击数:

战国时期,庄子说“人勿胜天”,而荀子不仅明确提出“人定胜天”,而且还指出“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人的法”。这说明

A.道家缺乏精神追求

B.儒家具有人文理念

C.儒道政治要求不同

D.道家主张天人和谐

材料中荀子肯定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性和人对国家兴亡的決定性,这种对人的肯定性,体现了人文思想,B项正确。庄子是追求精神自由的,所以不缺乏精神追求,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道家政治要求,无法说明不同,C项错误。尽管道家思想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皆,但材料信息体现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D项错误。

B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

政治思想:礼法并治(主张将儒家的礼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结合)。

荀子对于“礼”"的认识与解读大体上继承了孔子,但荀子的礼观较之孔子又有一些差异。孔子的礼治思想以“仁”为核心。而荀子以“忠君”为核心;孔子以行礼的仪式为其外在形式,而荀子将礼仪规范视为礼的外在形式;孔子强调礼的道德规范作用,而荀子强调礼的法治内涵;孔子提出“正名”是为了纠正各种僭越礼法的现象,而荀子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同时使其更具逻辑性。

伦理思想:提倡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其方法为“化性起伪”,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民本思想:民水君舟,认为君民关系密切

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

“制天命而用之”:与其迷信天的权威,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THEEND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149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