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名言警句政治篇出处释义
政治篇
■君臣
〓出自北周庾信《拟连珠》。意思是:一匹马在奔跑的时候,全身的毛没有一根不跟着振动;一条船倾覆后,船上所有的东西没有一样不跟着沉没。比喻国君对百姓、对整个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自《韩非子;功名》。疾:快速。意思是:只用一只手拍,速度再快,也没有声响。比喻君臣之间应互相配合,才能奏效。
〓出自《韩非子amp;#;显学》。务:致力于。意思是:国家强大,别人就来朝见,国家弱小,就要去朝见别人。因此,英明的国君会致力于壮大自己的实力。
〓出自《荀子amp;#;大略》。意思是:如果国君有爱嫉妒他人的臣子,那么贤良的人就不会来辅佐他。
〓出自《礼记amp;#;缁衣》。事:对待。意思是:下级对待上级,不是听从他的命令,而是顺从他的行为。说明领导应当以身作则。
〓出自《左传amp;#;襄公二十一年》。归:归附。意思是:上层人物的所作所为,民众也会跟着做。
〓出自《晏子春秋amp;#;内篇问上》。谄:奉承。意思是:国君不骄傲自大,下面的人就不会阿谀奉承。
〓出自晋代杨泉《物理论》。参差:指混乱的样子。居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不正派,居下位的人就会错误百出。说明领导者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出自《孔子家语amp;#;王会》。益:更加。意思是:国君乐善好施,臣下则会更加宽厚;国君能亲近贤才,则臣下交友都会审慎。
出自宋代苏辙《栾城集amp;#;久旱放民间债欠amp;#;贴黄》。意思是:居高位的人想要得到如同毫发大小的东西,下面的人就会搜刮像山一样大的东西。
〓出自唐代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若:你。意思是:那些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他们应该是民众的仆役,而不仅仅是奴役民众。
〓出自《荀子amp;#;大略》。意思是:上天育民,并不是为了君主;但上天立君主,却是要他为人民做事的。
出自《孟子amp;#;藤文公上》。君子:官吏。野人:老百姓。意思是:没有当官的就没有办法治理百姓,没有老百姓就无法养活当官的。说明在一个国家里,官吏和百姓缺一不可。
出自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尧、舜:都是古代的贤明的帝王。伊尹、周公:是古代有名的贤臣。意思是:做君主,没有像尧舜那样的心境,就不是称职的君主;做臣子,没有像伊尹、周公那样的心境,就不是称职的臣子。
出自《荀子amp;#;不苟》。暗:愚昧、糊涂。意思是:公正就会使人明于事理,偏私就会使人愚昧糊涂。说明为政者应该时刻保持公正之心。
出自唐代元结《至正》。意思是:对有功的人不随意奖赏,对有罪的人也不乱加惩罚。
出自《荀子amp;#;王霸》。要:纲领。详:完备,细密。意思是:如果君主善于提纲挈领,那么百事都会做得十分周详;如果君主喜欢什么都管,那么什么事情都会荒废。说明君主应该是统筹大局,而不是事必躬亲。
出自《礼记amp;#;大学》。好:喜好。恶:憎恶。意思是:当权者应该爱民之所爱,恨民之所恨,才能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
出自《礼记amp;#;中庸》。陵:同“凌”,欺凌。援:攀附。意思是:身居高位,不欺凌地位低的人;身居低位,也不攀附地位高的人。比喻领导者应该端正自持。
出自《汉书amp;#;楚元王传》。不断:犹豫不决。意思是:多疑的人,容易被谗言所左右;优柔寡断的人,容易让恶人的邪说钻空子。说明当权者不要乱加猜疑,应当善于决断。
出自《资治通鉴》。表:古代测量日影计时的标杆。景:同“影”。邪:同“斜”。意思是:标杆是弯曲的,它的影子也必定是弯曲的;水源是清洁的,流水也必定是洁净的。比喻上级公正廉明,下级就自然端正无邪。
出自《论语amp;#;子路》。意思是:执政者如果自身言行正当,即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会去做;如果其言行不正,纵然下了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听从。
出自《孟子amp;#;尽心下》。昭昭:明白。意思是:贤德之人,总是自己先对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才去教导别人。
出自《书amp;#;伊训》。克:能够。意思是:在高位的人应能够体察下情,在低位的人应能够竭尽忠诚。
出自隋代王通《中说amp;#;魏相》。谤:谤谏。囮:诱捕同类鸟用的活鸟。佞:花言巧语。意思是:听到谤谏就发怒,这是谗言的喜子;受到赞扬就高兴,这是谗佞的媒介。意在告诫当权者不能闻誉则喜、闻谏则怒。
出自三国时蜀国诸葛亮《纳言》。意思是:雨水从屋顶漏到地下,要阻止它,就要堵住屋顶上的漏洞。屋顶不堵,则漏雨不止,下面就无法居住了。比喻下面出了问题,要从上面找根源。
出自(三国amp;#;蜀)诸葛亮《喜怒》。从:同“纵”,放纵。意思是:愤怒的时候,不要触犯到无罪的人;高兴的时候,也不能放纵应该杀头的人。比喻国君不能感情用事。
出自《资治通鉴》。意思是:家境贫困,就会想要一个贤德的妻子;国家出现动乱,就会渴求一位治国有方的宰相。比喻形势艰难时,就会盼望能解决问题的人出现。
出自明代刘基《郁离子amp;#;畏鬼》。间:挑拨离间的话。意思是:谗言不会自己来,而是因为心中有了疑惑才来;离间的话不会自己钻入,而是因为有了矛盾和隔阂才来。
出自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矫:纠正。意思是:智慧之人,可以在危急的情况下转危为安;明达之人,往往能够纠正自己的过失而成就自己的美德。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御:驾车。意思是:好的车夫总是爱惜自己的马,好的射手总是爱惜自己的弓,而好的君主总是想着自己的百姓。
出自《管子amp;#;小称》。意思是:严于自我批评的人,人民就不会抱怨他;不肯自我批评的人,人民就会谴责他。
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amp;#;清廉》。士:官吏。意思是:自古有名声远播的官吏,就不用那些没有正当来历的钱。
出自清代周寿昌《思益堂日札》。旷:旷职,不理职事。意思是:做官最让人担忧的就是,表面看上去不残酷,而实际上却很残酷;表面看上去从不受贿,但实际上却受了贿;表面看上去没有不理职事,但实际上却玩忽职守。
出自《淮南子amp;#;主术训》。意思是:如果大臣不能从君主那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那么君主也就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出自元代张养浩《牧民忠告amp;#;御下》。昏:昏花。齿牙:牙齿。意思是:管理百姓就像医治眼睛一样,越是拨弄越是看不清;而管理官吏,则如同医治牙齿,越是剔刷洗漱越是有好处。说明对待百姓要以宽厚仁爱处之,对待官吏要多加训诫整治。
■治政
出自《尚书amp;#;洪范》。羞:进献,贡献。而,同“尔”,你。意思是:对于那些有才能、有作为的人,要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你的国家昌盛。
出自唐代李商隐诗《汉南书事》。王道:古代帝王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策。穷兵:竭力发动战争。意思是:什么时候开拓疆土能成就帝王的仁义政治?穷兵黩武自古就是灾祸的根源。
出自《论语amp;#;卫灵公》。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往往会破坏了大计划。
出自《论语amp;#;季氏》。庶人:百姓。意思是:国家的政治清明,那么,百姓就不会有非议了。
出自《孟子amp;#;尽心下》。政事:施政。意思是:没有好的政治,国家的财政就会不足。说明政治对国家的财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出自《尚书amp;#;洪范》。荡荡:宽阔、广大。意思是:不结党营私,治国之道就会宽广开阔。
出自《韩非子amp;#;五蠹》。修:遵循。法:效法。意思是: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说明政策应该因时而定。
出自《荀子amp;#;君道》。达:畅通。义:原则。意思是:公正的道路畅通了,徇私舞弊的门就被堵塞了;为公的原则明确了,私人的贪图就停止了。用来告诫执政者应提倡为公以抵制私情的泛滥。
出自《孟子amp;#;公孙丑上》。意思是:依靠自己的德行让人信服的,人们才会喜欢,才能心悦诚服。
出自《国语amp;#;周语上》。壅:堵塞。与:跟从。意思是:百姓心里的想法是经过成熟的考虑后说出来的,这是行成之后的自然流露,怎么可以堵塞其口呢?如果真要堵塞言路,还会有谁拥护你呢?说明为政者应广开言路。
出自《尚书amp;#;太甲下》。弗:不。胡:怎么。意思是:不经过思考,怎么会有所收获呢?不去实行,怎么会有所成就呢?
出自《孟子amp;#;梁惠王上》。老:第一个“老”为动词,尊敬、敬养。幼:第一个“幼”为动词,爱护。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长辈,并将这种尊敬也推广到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并将这种爱护推广到别人的孩子。
出自《左传amp;#;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君主有了德行,就能叫人民快乐;人民快乐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出自《左传amp;#;僖公三十年》。因:依靠。敝:损害,败坏。与:同盟。知:明智。意思是: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别人,这是不仁义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的。
出自《韩非子amp;#;虚实》。国家安全与否在于君王是否是非分明,而不在于力量的强弱;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是否掌握了实权,而不在于手下有多少人。
出自《荀子amp;#;王霸》。与:同盟的国家。意思是:既然两国已经缔结了盟约,就算看到了成败,也不能欺骗结盟的国家。
出自《商君书amp;#;更法》。意思是: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轻易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轻易改变器具。
出自宋代陆游诗《春日杂兴》。但:只。意思是:只要官吏都清正廉明,不横行霸道,就是老百姓欢天喜地的时候了。
出自《荀子amp;#;王制》。杂:混杂。意思是:贤人与不贤的人不相互混杂在一起,有才能的英杰就会到来;是与非不颠倒混杂,国家就会安定。
出自《商君书amp;#;更法》。道:方法。便:便利。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过去。
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amp;#;衰制》。蹑:登上。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好比登山,一定要先从最底层开始,慢慢登到高处。用来比喻治理国家要从最基本的方面下手。
出自《孟子amp;#;公孙丑下》。道:仁政。意思是:能够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现多用来形容正义的事业就能得到支持,不合乎正义的倒行逆施则会遭到人们的反对。
出自《商君书amp;#;农战》。偷:疏忽。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即便粮仓总是满满的,也不会放松农业生产。
出自《尚书amp;#;太甲下》。意思是:以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太平;反之,就会天下大乱。
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amp;#;促织》。意思是:一个人得道上了天,连他的鸡犬也都跟着成了仙。用来讽刺旧时一人发迹,附从者也跟着得势的黑暗政治现象。现常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出自明代顾大典《青衫记》。意思是:一旦掌握了权力,就发号施令。深刻揭露了官场上小人得志的猖狂表现。
出自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雪花银:白银。意思是:担任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以捞到十万两的白银。表现了当时贪官污吏成风的黑暗现实。
出自《宋史amp;#;岳飞传》。意思是:文官不贪图钱财,武官不贪生怕死,国家就会太平兴旺。
出自《管子amp;#;霸言》。尧舜:指唐尧和虞舜,相传都是古代的圣贤之君。桀纣:指夏桀和商纣,古代的两个暴君。意思是:尧舜时代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桀纣时代的百姓,也不是天生就爱作乱的。因此,治和乱的根本在于上面的统治者。
出自《韩非子amp;#;心度》。意思是:时代已经变化了,而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改变,那么,国家就会出现混乱。
出自《管子amp;#;治国》。安定的国家往往富有,而社会混乱的国家则常常贫穷。说明国家的贫富与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
出自唐代刘知几《史通amp;#;忤时》。公:主公。意思是:十只羊,九人放,号令就难以执行;一个国家如果有三个主公,人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说明执政要避免政出多门,事权不一。
出自《史记amp;#;陆贾列传》。意思是:骑马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以还在马上治理呢?比喻可以用武力得天下,但却不能再用武力来治理天下,而是应讲究治术。
出自《战国策amp;#;赵策》。尽:通晓。意思是:只按照书上的方法来驾御车马的,不能完全掌握马的脾性;只用古人的方法来管理现今的人,就不能通达时势的变化。说明治国不能死守教条,要因时因事制宜。
出自晋代傅玄《傅子amp;#;官人》。质:质朴。文:浮华。意思是:时代风气质朴,社会上的官员就少;时代风气浮华,社会上的官员就多。
出自《淮南子amp;#;氾论训》。常:准则。本:根本。经:准则。上:极至。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紧要的是让政令畅通无阻。
出自唐代邵谒诗《论证》。秋:枯黄。意思是:不要说万木凋零不是因为一片叶子的枯黄。比喻临民治国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amp;#;申韩》。决:缺口。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发现了弊端就会立即补救,看到了漏洞,就会马上堵塞。
■安危
出自《史记amp;#;楚元忘世家》。意思是:国家的安危在于所发布的法令,国家的存亡在于所任用的人才。说明君主必须谨慎出令、善于用人。
出自《汉书amp;#;贾谊传》。意思是:安定和危乱都不是一天形成的。说明事物都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提醒当权者应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amp;#;浮侈》。意思是:贫穷生于富贵,弱小生于强大,混乱生于太平,危急生于安定。说明事物矛盾的两方面总是相互转化的,提醒君主应防微杜渐。
出自《亢仓子amp;#;政道》。靖:安定。意思是: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人才,国家就会混乱。
出自《荀子amp;#;大略》。捐:丢弃,舍弃。意思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去做,这是亡国亡身的道路。
出自(南朝amp;#;宋)范晔《后汉书》。意思是:大树将要倒下,不是一根绳子就能拉住的。用来比喻国家衰败,大势将去,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挽救的。
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意思是:天下的形势就是分裂久了,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归于统一;统一久了,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分裂。说明社会形式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出自《左传amp;#;昭公元年》。意思是:用不道义的手段变得强大,其灭亡一定很快。
出自《商君书amp;#;去强》。宿:隔夜。意思是:政务能在当日处理完的,可以称王天下;能在当晚处理完的,能使国家强大;要等到第二天才处理完的,国家就会削弱。
出自清代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秋气:秋天的景象,比喻国家的衰败。天下都已经是秋天的景象了,一处也很难维持春色了。
出自《列子amp;#;说符》。然:指前句的“存亡”。意思是:圣明之人不是着重看国家的兴亡,而是透过这一现象,着重看国家之所以兴亡的原因。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谔谔:直言不讳的样子。意思是:如果大臣都敢于争相直言进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昌盛;如果大臣都不思言谏,专事阿谀,那么国家就将衰败。说明国君应虚心纳谏,并任用直言之士。
出自《淮南子amp;#;氾论训》。道:道义。意思是:国家能够安存不在于疆土辽阔,而在于其合乎道义,国家灭亡也不在于地域狭小,而在于不合乎道义。
出自唐代刘禹锡诗《金陵怀古》。人事:人之所为。空:徒然。地形:指地势的险要。意思是:国家兴衰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依靠山川地势的险要。
出自宋代李觏《庆历民言amp;#;开讳》。恶:憎恶。意思是:人没有不憎恨死亡的,但没有人能够不死;国家没有不憎恨灭亡的,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远不灭亡。说明人之生老病死和国家的兴亡盛衰都是不可避免的。
出自《左传amp;#;僖公二十二年》。易:轻视。恃:倚仗。意思是:一个国家,无论多小,都不能轻视;如果没有准备,即便国家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倚仗。
出自《商君书amp;#;修权》。蠹:蛀虫。意思是:蛀虫太多了,树木就会折断;墙上的缝隙大了,墙就会倒塌。比喻国家有太多的贪官、政治上有大的漏洞就会灭亡。
■人才
出自《墨子amp;#;尚同下》。意思是:一只眼睛不如两只眼睛看得明白;一只耳朵不如两只耳朵听得清楚。比喻国君应有贤臣辅佐。
出自唐代裴说诗《棋》。国手:一国里最好的棋手。意思是:任何人都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即使是全国最好的棋手,也会偶尔输给别人。
出自《尚书amp;#;盘庚上》。意思是:用人要选用熟悉的臣子,不要像选用器具那样只要新的,不要旧的。
出自宋代黄晞《聱隅子amp;#;三王上篇》。厚负:沉重的东西。尸:空占着位子而不做事。隆位:高位。意思是:力量小的人,不要让他背负太沉重的东西,才能低的人不要让他空占着高位而不做事情。
出自北齐刘昼《刘子amp;#;均任》。硕:同“石”,古代容量单位,万硕,形容极多。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15公斤。钟:一种圆形的壶。意思是:能够盛下万石的大鼎,只用一小盂水是无法将其灌满的;只能盛一钧的小钟,也盛不下不断流下的泉水。比喻用人要量才授任。
出自宋代陈亮《论开诚之道》。意思是:既然将官位给了他,就不要干涉他的职权;既然将事物交给了他,就不要总是指手画脚。
出自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鼷鼠:鼠中最小的一类。发机:拔动弩牙。梃:木棒;尺梃,一尺长的木棒。
出自《汉书amp;#;董仲舒传》。不害:不妨。意思是:才华不出众的人,不管任职多久,还是只能做个小官;才华卓越的人,即使任职的时间不长,一样可以作为辅佐之臣。说明用人不应论资排辈。
出自《汉书amp;#;陆贾传》。意思是:国家太平时,应注意发挥宰相的作用,让国家繁荣昌盛;国家危乱的时候,应注意发挥大将的作用,使国家免于危难。
出自《荀子amp;#;王制》。意思是:没有德行操守的人不能使之成为尊贵之人;没有才能的人不能使其为官。说明不能重用那些没有德行没有才华的人。
出自《左传amp;#;僖公三十三年》。眚:原指眼翳,引申为过失。意思是:不能因为一点小过错就抹杀了一个人的大功德。
出自隋代王通《文中子amp;#;魏相》。好:喜好。意思是:不苛求属下做其做不到的事情,不强迫属下做其不擅长的事情,不逼迫属下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
出自《史记amp;#;李斯列传》。让:辞让。择:剔除。意思是:泰山不辞让每一块微小的土壤,所以才能够那样巍峨壮观;河海不拒绝每一条细小的水流,所以才那样深不可测。
出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骥:骏马。工:技艺高的人。意思是:牛和骏马共拉一辆车,结果都被拖疲了;善吹的和不善吹的乐工一起吹奏,就无法分辨优劣。用来比喻不分能力高低一同使用,就看不出其才能高下。
出自(五代amp;#;后晋)刘晌《后唐书amp;#;魏徵传》。意思是:拿铜镜来对照自己,可以使衣帽整齐;拿古代的事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原因;拿人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以知道自己的正确与错误。
出自汉代班固《汉书amp;#;东方朔传》。察:苛察。徒:同伙,朋友。意思是:水太过清澈,就没有鱼在里面生长了;人太过苛察,就没有朋友了。
出自《墨子amp;#;亲土》。归:同“馈”,赠送。意思是:给国君献上稀世珍宝,不如给国君推荐有才之士。
出自宋代欧阳修《为君难论上》。笃:笃实。意思是:用人之法在于,任用他必须专一,信任他必须坚定,这样才能让他的才干充分发挥出来,和他共同做好事情。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amp;#;择官》。劝:劝勉、鼓励。意思是:任用的是正直的人,良善之人就会受到鼓励;而误用了邪恶之人,坏人就会纷纷混进来。
出自清代秋瑾词《鹧鸪天》。龙泉:宝剑名,泛指宝剑。意思是: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杰人物,我墙上的宝剑每天夜里都在发出响声!说明女子也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出自《战国策amp;#;赵策三》。骥:骏马。走:跑。罢:同“疲”,疲惫。意思是:与骏马一同奔跑,五里路就会感到疲惫;而骑着骏马跑,不但自己不累,跑的路还要多。比喻领导者如能很好地使用人才,既可以让自己轻松,又可以将事情做好。
出自《论语amp;#;卫灵公》。以:因为。意思是:君子不因为有别人说其好话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连他所说的正确的话也舍弃掉。
出自《淮南子amp;#;主术训》。羞:同“丑”,以为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计策高明可用,就不要因为他的地位低下而耻于采纳;如果一个人的话正确可行,就不要责怪他巧言善辩。
出自《荀子amp;#;王制》。次:停留;不待次,就是不稍耽搁。罢:同“疲”,软弱无能。须:片刻。意思是:对于有德有才之人,应当立即提拔;对于无德无才的人,则应当立即罢免。
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amp;#;国病》。意思是:国家有贤德之士而不任用,不是贤德之士的过失,而应该是拥有这个国家的君主的羞耻。
出自(三国amp;#;魏)曹操《短歌行》。周公:姓姬,名旦,西周时政治家,一心辅佐周朝。哺:嘴里的食物。相传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形容其虚心热情地接待贤人。意思是:只要能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
出自《资治通鉴amp;#;唐太宗贞观元年》。意思是:选择官员的要点不在多,而在于能真正得到贤能。
出自汉代刘向《杖铭》。意思是:甘蔗虽然甘甜,但却不能用来做手杖;奸佞小人虽然能让自己高兴,但却不能让他做宰相。说明领导应警惕那些巧言谄媚之人。
出自《荀子amp;#;修身》。非:批评。当:恰当。是:肯定。意思是:对我的过错批评得正确的,是我的老师;对我的优点给予恰当的肯定的,是我的朋友;而阿谀奉承我的,则是害我的人。
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意思是: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只要其中一个关节出了问题,就足以败坏天下所有的人才。
出自唐代陈陶诗《闲居杂兴》。麟凤:比喻杰出的人才。意思是:不要说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那是因为皇家搜求人才的网结得还不够密。说明并不是缺乏人才,关键是执政者要勤于采择。
出自《礼记amp;#;儒行》。称:举荐。怨:仇家。意思是:举荐人才,要内部不回避亲属,外部不埋没仇家。说明举荐者应胸怀宽广,以客观实际为准则。
出自汉代徐干《中论amp;#;审大臣》。意思是:本身贤能的是贤人,能够举荐贤人的也是贤人。说明举荐人也很重要。
出自汉代徐干《中论amp;#;审大臣》。意思是:没有自己独到的眼光,专门任用众人的赞誉之人,不亲自了解,不用事实考察,怎么能够获得那些大贤之才呢?
出自北齐刘昼《刘子amp;#;荐贤》。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意思是:至为高峻的大山,不是由一块石头所垒成的;高入云霄的台榭,也不是用一根木头建成的。比喻仅靠个别的贤才是不能将国家治理好的。
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专:工作稳定。杂:不稳定。意思是:人的才能,只有在相对稳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现出来,而在反复多变随意调遣中消磨掉。
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amp;#;用刑》。干将:宝剑名,后泛指宝剑。意思是:宝剑虽好,但却不能用来缝制衣物;大象虽大,但却不能用来捕捉老鼠。比喻人才各有其擅长的一面,也各有其不擅长的一面。
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amp;#;治篇七》。意思是:不了解人的缺点,不了解人的优点,不了解人优点中的缺点,不了解人缺点中的优点,就不可以随便用人,不可以随便教人。
■纳言
出自《资治通鉴amp;#;唐太宗贞观元年》。意思是:人们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出自《孔子家语amp;#;子路初见》。绳:墨线,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谏:规劝。意思是: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够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能成为圣人。
出自《汉书amp;#;路温舒传》。意思是:乌鸦鹞鹰的蛋不被毁坏,然后,才有凤凰聚集而来;君主对犯有诽谤罪的人不诛杀,然后,才有忠良之言进谏。
出自唐代魏征《群书治要amp;#;尚书》。自:从。意思是:采纳别人提出来的意见就要像采纳自己的意见一样。说明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amp;#;纳谏》。唯唯:应承顺从。谔谔:直言的样子。意思是:众多的人都唯唯诺诺、应承顺从,也比不上一个人直言争辩。
出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书》。意思是:对众人的话必须善于分析,择优而用,不可盲从。
出自《吕氏春秋amp;#;听言》。意思是:听来的话一定要详细地考察,不考察就可能会分不清好坏,分不清好坏,就会酿成大祸。
出自清代唐甄《潜书amp;#;鲜君》。生:救活。意思是:虽然良药可以救活有病之人,但却无法救活不饮用它的人。
出自《孔子家语amp;#;六本》。行:做事。意思是:虽然良药吃到嘴里感觉苦,但对病痛有好处;正直的劝告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对人做事有好处。
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amp;#;明暗》。《资治通鉴》里也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是:君王之所以能明辨是非,是因为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君王之所以昏庸腐朽,是因为他偏信偏听。
出自《战国策amp;#;燕策一》。务:致力。意思是:英明的君主总是愿意听取自己的过错,而不想听别人对自己正确行为的夸赞。
出自宋代李觏《庆历民言amp;#;开讳》。愠:发怒。失:过失。意思是:听到死亡就发怒,那么医生也不敢告诉他疾病的所在;听到国亡就发火,那么大臣也不敢指出君主的过失。说明上层不能讳言过失,否则就会阻塞言路。
出自(南朝amp;#;宋)刘义庆《世说新语amp;#;言语》。虚谈:空谈。浮:浮华。要:国事。意思是:空洞无物的谈话会荒废掉政务,浮华而不实际的文章会妨碍国家大事。
■法度
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中国。恃:依靠。喑:哑。究:毕竟,到底。意思是:中国要焕发勃勃的生机,还要依靠风暴雷霆般的变革,无声无息的沉闷局面毕竟是悲哀的。
出自《淮南子amp;#;说山训》。随:仿效。非:指责、批评。意思是:亡乱国家的政治也有可以仿效的地方;安定国家的习俗也有可以批评的地方。说明不是亡乱国家的一切都是坏的,也不是安定国家的一切都是好的。
出自《老子》。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广大的样子。意思是:天道之网,极为广大,虽然看起来稀疏,但决不会有所疏漏。用来比喻坏人难以逃脱制裁。
出自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不力:不尽力。策:用鞭子抽打。意思是:车子不往前走,是因为马没有尽力,不抽打马而抽打车有什么用呢?法令不能好好执行,是因为人不得力,不找人的问题而找法令的问题有什么用呢?
出自汉代荀悦《申鉴amp;#;政体》。意思是:人可以让水不泛滥,但却不能让水不流动。用来比喻政令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要太苛刻。
出自《吕氏春秋amp;#;适威》。意思是:法令过于严厉,人们反而不听从;禁令过于繁多,反而不能执行。
出自《老子》。奈何:为什么。意思是:既然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是说严酷的刑法不能让人民屈服。
出自《淮南子amp;#;主术训》。意思是:单靠刑罚不能够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单靠杀戮也不能够禁止坏人坏事。说明要想社会秩序井然,不能光靠刑罚和杀戮,还要重视道德教育。
出自清代魏源《默觚amp;#;治篇》。绳:衡量。诬:歪曲、诬蔑。意思是:用古代的标准来衡量现在,是对现在的歪曲;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古代,也是对古代的歪曲。说明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出自宋代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意思是:言语反复多变,就不能取信于人;政令朝出夕改,人们就无所适从。
出自《文子amp;#;上义》。常:准则。意思是:管理国家有一定的准则,即以对老百姓有利为根本。
出自《韩非子amp;#;心度》。转:变化。意思是:法度能够跟着时代一起变化,就会使国家安定;治理的方法能够与社会实际相适应,就会有成绩。
出自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意思是:法令该不该坚持,不在于它的年代长短,而在于它是否适用于当时的情况,是否有利于百姓的安定。
出自《管子amp;#;君臣上》。比:勾结。巧:虚浮、不实。意思是: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度,人们就会结帮拉派、相互勾结,弄虚作假来牟取私利。
出自《管子amp;#;明法解》。草茅:杂草。意思是:不除掉有害的杂草,就会妨害庄稼的生长;不诛杀盗贼,就会伤害到守法之民。说明一定要对坏人严惩不贷。
出自《韩非子amp;#;饰邪》。意思是:家里有了固定的产业,即使遇上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了固定的法制,即使遇上危难也不会灭亡。
出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徇:曲从。猛:严厉。意思是:民情可以顺应但不能曲从,法制应该严明但不能严酷。
出自清代魏源《默觚amp;#;学篇》。弈:下棋。意思是:擅长弹奏、下棋的人不用死盯着琴谱或棋谱;擅长相马的人也不会总是按照图上画的样子来分辨马的好坏。用来比喻治理国家和人民也不必拘泥于已有的成法。
出自《晏子春秋amp;#;内篇问上》。意思是:不因为高兴就多加奖赏,也不因为愤怒就加以惩罚。说明奖惩不应因个人的喜怒而变化不定,而是应该有一定的标准。
出自《韩非子amp;#;有度》。匹夫:平民。意思是:惩罚有罪过的人,就是大臣也不要放过;奖赏有功劳的人,就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遗漏。
出自明代王守仁《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后事:事情过了之后。意思是:错过了奖赏的时机就如同没有奖赏,等事情过了之后再处罚就如同没有处罚。
出自宋代谢谔《十铭》。妄:胡乱。劝:鼓励。意思是:乱加奖赏不能达到劝勉众人的目的,胡乱的惩罚也不能使人畏惧。
出自唐代魏征《群书治要amp;#;申鉴》。意思是:如果赏赐不是用来鼓励好事,就是对善行的压制;如果惩罚不是用来惩办罪恶,就是对罪恶的纵容。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amp;#;择官》。劳:功劳。意思是:奖赏了那些真正有功劳的人,无功的人自然就不争了;惩罚了真正有罪的人,做坏事的人也就害怕了。说明只有赏罚适宜,才能真正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出自《韩非子amp;#;外储说左上》。行:施行。意思是:如果赏罚不守信用,那么禁令就难以推行。
出自(三国amp;#;魏)桓范《政要论amp;#;为君难》。意思是:奖赏再小的好事,也能对人们有鼓舞作用;惩罚再小的罪过,也能对坏人坏事有遏制的作用。
出自唐代柳宗元《断刑论下》。务:务必。意思是:奖赏一定要力求及时,然后,才能起到鼓励劝勉的作用;惩罚也要力求及时,然后,才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得民
出自《尚书amp;#;酒诰》。意思是:为政的人不应该把水作为镜子,而是应该把人民当做镜子。比喻应以百姓的反映检查为政的得失。
出自《后汉书amp;#;申屠刚列传》。与:帮助。畔:同“叛”,背叛。意思是:民心所归向的,正是天要帮助的;民心所背叛的,也是天要抛弃的。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出自《吕氏春秋amp;#;贵公》。意思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amp;#;御民篇》。意思是:国家能治理的太平,在于人民生活富裕;国家能够和平安定,在于人民心情愉悦。说明国家安定的前提就是人民在物质上富足、在精神上快乐。
出自明代谢榛诗《送樊侍御文叙之今陵》。樵渔:樵夫和渔夫,泛指下层民众。意思是:自古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有哪一个不顾念着下层的百姓呢?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喁:鱼嘴露在外面。意思是:水太浑浊了,鱼就会将嘴露出水面;政令过于苛刻了,百姓就会人心不安。
出自汉代黄石公《三略amp;#;下略》。慕泽:仰慕恩泽。意思是:除去一个恶人,从而使上百人受利,人们就会仰慕其恩泽;除去一个恶人,从而使上万人受利,国家的政治就不会发生混乱。说明治国必须惩奸除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出自汉代荀悦《申鉴amp;#;政体》。申:伸张。报:报答,及:降临,到。意思是:为天下人伸张快乐的,快乐也会报答他;迫使天下人忧愁的,忧愁也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出自《孟子amp;#;尽心下》。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用社稷指代国家。意思是:人民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国家,而君主是最轻的。
出自汉代荀悦《申鉴amp;#;杂言上》。意思是:人民存在才有国家的存在,人民不存在了,国家也就灭亡了。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支柱。
出自《尚书amp;#;五子之歌》。邦:国家。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宁。
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amp;#;论菜》。此色:菜色。此味:菜味。意思是:不能让老百姓哪一天脸上有菜色,不能让士大夫哪一天不知道菜味。意在说明上层人应多体恤下层人民。
出自宋代辛弃疾《美芹十论amp;#;观衅第三》。离合:分裂或统一。系:联系。叛服:背叛和服从。意思是:自古以来,国家的分裂和统一都与民心紧密联系,而民心向背确实取决于百姓内心的喜怒。说明统治者做事要合乎民意、顺应民心。
出自汉代贾谊《新书amp;#;大政上》。意思是:从古到今,凡是与人民作对的,或早或晚都要被人民所胜。
出自《左传amp;#;襄公十年》。专欲:一意孤行。意思是: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一意孤行很难成功。
出自《论语amp;#;子路》。说:同“悦”,高兴。意思是:君主向近处的百姓施惠,使其欢悦,那么远处的百姓也会纷纷前来归附。
出自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外篇》。意思是:做君主的一定是自己先亲近民众,然后,民众才会归附他;也一定是君主先背离了民众,然后,民众才会背离他。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amp;#;政体》。意思是:国君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载船,也能将船倾覆沉没。
出自《汉书amp;#;董仲叔传》。意思是:做官之人,享受国家俸禄就可以了,不要再与民众争夺财富了。这样,利益分配就均衡了,人民的生活也就富足了。
出自《荀子amp;#;王霸》。陈:说明,句中意为“颁布”。意思是:一旦政令已经下达,虽然看到了胜败得失,也不可不讲信用而欺骗百姓。
出自《尚书amp;#;蔡仲之命》。辅:辅佐。怀:归向。意思是:上天对人不分亲近远疏,只帮助那些有德行的人;民心不会永远忠于一个君王,只有对自己有恩惠,百姓才会归附他。
出自《管子amp;#;形势解》。意思是:蛟龙在有了水以后,才有神威;君王在有了民众的拥护后,才有其威信。
出自《淮南子amp;#;说山训》。意思是:要想引来鱼儿,就要先开通水道,要想引来鸟儿,就要先种上树木。比喻领导要想得到民心,就要先使其德行和政策完善。
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amp;#;货殖列传序》。意思是:水深了,鱼就会纷纷聚集;树林茂密,鸟兽就会争相前来。比喻领导者德政广施,民心就会归附。
出自《韩非子amp;#;难一》。田:同“畋”,打猎。偷取:暂且得到。遇:对待。意思是:烧掉树林打猎,虽然可以一时获得很多猎物,但以后就不会再猎到野兽了;用欺骗的方法来对待百姓,虽然可以蒙蔽百姓一时,但以后就不会再得逞了。比喻领导者要取信于民。
出自《国语amp;#;楚语下》。勤民:劳困人民。自封:自求富足。无日:没多久。意思是:劳困人民以满足自己的,末日就快到来了。说明领导者不能残民以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