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书评鼻子眼睛下面是ldquo
人物形象浅析
01
内供
修行只修了外行,未曾修成内行
禅智内供已年过半百,打原先当沙弥子的时候起,直到升作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内供是寺院的高僧,一般来说,僧人都是杜绝尘缘,全心向佛,远离人间万般烦恼的智者,而小说《鼻子》中的内供却是现实中一个为鼻子而烦恼的僧人。明显是修行只修了外行,未曾修成内行。虽然他也知道自己该做一个专心往生净土的和尚,但是还是逃不脱本能的控制,记挂着鼻子。
但为什么要将内供的身份定为一个侍奉主佛多年的僧侣,而非一个普通人呢?当然这是芥川龙之介根据《今昔物语》里面的小故事改编而来的,人物身份最初的设定缘由也不可考。可不难看出,僧侣的身份是内供作出一系列行为的原因之一,更是表现出人修行参禅的艰难,或是说人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难以操作性。
内供知道,作为一个寺院的高僧,他怪异的鼻子除了使他生活上不方便,更会减弱他的威严。虽然说鼻子是内供从小的一个心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更明白形象的利害。奇怪的鼻子让他每每站在人前,就自信心大降,全靠表面功夫撑着,装作毫不在意。高僧的形象和身份告诉他,他不能为鼻子的外形这点小事而焦虑。但物极必反,越要装作不在意,却是越会在意。内供急需一个正常的鼻子重塑自己的威严与自尊心,于是初时的内供寻找了各种方法,且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使自己的鼻子变短。
而纵览全文,内供可谓真是一个作为“普通人”的“高僧”,他的身上完全没有体现出我们传统思想中高僧高深的特质。七情六欲仍存,多年的参禅悟道未能消散他对鼻子的执念。那么他到底是从佛那里修到了什么呢,学到了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状态如何可求?我们与佛的侍奉者差别在哪里?这个点是否是芥川龙之介有意保存的对佛教的思考呢?这里牵扯到信仰的话题,就不再表述了,还待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表”与“里”
《鼻子》着重描写了鼻子变短前后内供的行为和心理变化。鼻子变短前,内供一方面消极地苦心自慰,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想方设法要把鼻子弄短,来恢复自尊心。为此,内供不惜花费一切代价,而当他终于得知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并成功缩短鼻子后,不禁欣喜若狂。然而,欢欣并未持续多久,因为他发现鼻子变短后反而更多的人开始明里暗里嘲笑他。这让他再度回到忧虑的状态。他开始变得暴躁易怒,更加疑神疑鬼。反而是最终他的鼻子变回原样后,让他松了一口气。
小说中的内供,很显然,是表里不一的,是虚荣的。这表现在他表面上装作对鼻子毫不介意,然而内心中实际上却是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