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我对韦政通先生研究荀子的了解谨此与真心

发布时间:2020/10/18 15:50:27   点击数:

作为思想家的韦政通先生,是从学者的基本训练开始的。

完全可以将研究《荀子》,看作是韦政通先生为学的真正起点。《荀子与古代哲学》,虽然在韦政通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中,并不占据险要的地位,先生自己也并不把《荀子与古代哲学》当成自己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就;但在韦政通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中,“治荀”却极其重要,甚至占有首要的地位。正如先生自己所说:“一个有写作才华的青年,……要走学术思想的道路,……要想以学术进入学术圈,并立足社会,首要的目标,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先生朝这个目标的“努力下手处”,就是“苦读《荀子》。”

苦读,是先生研究《荀子》的第一步;

先生把主要的工作目标放在《荀子》上,早期或许还“谈不上是做研究”,只是苦读、索解。且看先生如何苦读索解:“我从书中选择了十篇”,从“一字一句做注释开始”,这是先生“治荀”的第一步;那十篇?《劝学》、《非十二子》、《儒效》、《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

《荀子》一共32篇,先生从中选出10篇,每篇工整手抄一大册,共计十册。手抄本原件我去先生家中整理遗物时都亲自翻过,现已经捐给了台湾国家图书馆。我只抽出来一册——《正论》篇留作纪念,拍几张照片贴在这里。

朋友们由此可以看出,先生首先把每一篇都工整地抄写在一个笔记本上,然后像古代人注释经书一样,在夹缝里夹批加注。抄、注这种苦功夫,现在已经很少有学者舍得这样“折磨”自己了。但若没有这样的“折磨”,是不会有真实的收获,也不会因此而长远受益的。先生为学之勤苦、认真,由此已见一斑,他后来能够取得那样辉煌的学术、思想成就,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实际证明。

苦读之后,分篇疏解,是先生研究《荀子》的第二步;

“做完选注,又进一步,就每篇的范围,提升到思想的层次,尝试着疏解其中的理脉。”

先生疏解的相关篇章,部分登在当时香港的《人生》杂志上。我把先生发在《人生》杂志上有关“解《荀》”的文章、发表期数、发表时间列在下面,供朋友们一观:

《荀子基本精神解析》(上),《人生》第一五八期,民国四十六年六月一日出版;

《荀子基本精神解析》(下),《人生》第一五九期,民国四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出版;

《荀子劝学篇疏解》(上)《人生》第一八二期,民国四十七年六月一日出版;

《荀子劝学篇疏解》(中)《人生》第一八三期,民国四十七年六月十六日出版;

《荀子劝学篇疏解》(下)《人生》第一八四期,民国四十七年七月一日出版;

《荀子非十二子篇试释》(上),《人生》第二一一期,民国四十八年八月十六日出版;

《荀子非十二子篇试释》(下),《人生》第二一二期,民国四十八年九月一日出版;

《荀子天论篇试释》,《人生》第二三0期,民国四十九年六月一日出版;

《荀子解蔽篇试释》(上),《人生》第二三七期,民国四十九年九月十六日出版;

《荀子解蔽篇试释》(下),《人生》第二三八期,民国四十九年十月一日出版;

《荀子性恶篇试释》,《人生》第二五一期,民国五十年四月十六日出版;

从上列情况可以看到,从民国四十六年,即年6月1日,到民国五十年,即年4月16日,先生分篇在《人生》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解析《荀子》的文章,共计5篇,加总体解析荀子“基本精神”两篇次,连载共计12次。用时4年,而且还没有完成,选出十篇中剩下的几篇,依然在继续“疏解”,只因师门内关系、先生思想发生重大变化两个原因,先生没有在《人生》上继续登载有关《荀子》疏解的文章,否则可能还将继续下去,直到十篇全部疏解完毕。

先生为此究竟“吃了多少苦”?其实这是不用发问的。学者如果不愿吃苦,不想遭罪,却想成名成家,受人尊重,那就只能自己坑陷自己了。这样的学者将来也禁不住拷问,到头来损伤的还是自己,终身不会有真正的成就,只是图个虚名,混碗饭吃而已,留不下长久的痕迹。

疏解之后再通体把握《荀子》思想,这是先生“治荀”的第三步。在这一步上,先生收获了《荀子与古代哲学》。

作为研究荀子的专门性学术著作,《荀子与古代哲学》是先生研究《荀子》的标志性阶段成果,该书年完稿,年9月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初版。

绿皮初版本(该版本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图书馆有现藏)。

该版本初版之后,不断有二刷、三刷,还有二版、三版,至年出版到第五版(该版本台湾大学图书馆有现藏)。

初版本何时由绿皮本改成黄皮本,至今尚未调查清楚。台湾佛光大学图书馆现藏为黄皮本第七版,出版时间是民国七十一年,即年8月。而台湾大学所藏的黄皮本,则是年出版的。

感觉黄皮版是接着绿皮本的版次排列的。但从什么时候目前亦未查定。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民国81年,也就是年9月二版一刷本却是黑皮,表明黑皮本并不是接续原来初版和后来接续的绿皮本和黄皮本的版本,而是再度另行出版,所以才叫“二版”,其实这部书在这种黑皮“二版”之前,至少已经出到“七版”以上。台湾大学图书馆现藏的这部书的绿皮本,年就有“二版本”了。

所以,这个黑皮本的“二版”,显然是舍掉绿皮本、黄皮本的初、二、三、四、五、六、七版本等之后,又重新出版的“修订改版”本。笔者手头所存的是这种黑皮本的“二版二刷本”,出版印刷时间,是年4月。

从上列先生《荀子与古代哲学》一书的版本情况,可以看出这部书的影响,在空间上的广阔和时间上的久远。假使先生后来没有再出其他更多、更优秀的学术著作,仅凭最初的这部《荀子与古代哲学》,先生也可以传世了。当然,先生是不会满足的,更不会就此止步。

当代最著名的荀学研究专家之一,日籍台湾大学教授佐藤将之,将韦政通、牟宗三、陈大齐看成是早期“治荀三大家”,详细研读过韦政通先生的《荀子与古代哲学》,相关情况我曾问询过这位学者。

从年初版,到先生过世前两年,这部书已经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过30余次。起先都是“袖珍”本小书,年开始改印大字版,即黑皮本。因为这本书的出版合同签署的是“永久性”,所以没有再于其他出版社出版过,大陆至今也没有简体出版本。

先生通过苦读、疏解和研治《荀子》,打下了坚实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基础,后来在撰写《先秦七大哲学家》、《中国思想史》(上下卷)时,又都重新碰到荀子,读过的朋友可以比较一下,三处说荀子有何异同,就能看出先生依然在处理荀子的问题,“治荀”的基础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的人生基点上,先生对荀子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理解。早年为了《荀子》花费的七八年苦功,是不会白费的。

先生年轻时苦读,年迈时更加刻苦,是真正用心的读书人。

先生一生自打二十几岁真心向学开始,一直孜孜不倦,从未懈怠,从未拿学术、思想去换取任何功名,他那么多优秀的学术思想著作,没拿出任何一本去参评过任何一种无论什么级别的奖励。他的乐趣不在已经取得的成就,更不在获奖或者借助成就去邀官牟利,他是真正的学者,是天地间越来越少见的那种纯而又纯的真正读书人。

先生的乐趣只在永远刻苦学习,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不断转换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旧日的研究。先生乐此不疲,朋友们因此说先生是“思想的常青树、学术的不老翁”。先生于此,真正是当之无愧,当之有余。

治荀,不过先生为学的一个小端倪,但仅此就足以感发后来者,令人永久仰慕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20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