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争鸣荀子姓荀不姓孙及刘向改荀子m

发布时间:2020/10/19 16:52:01   点击数:
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http://pf.39.net/bdfyy/zjdy/150603/4633653.html

……(转某文,略目)

经验世界的“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意识)推原推本,此孟子“性善”思考或演绎之基本逻辑,此孟子伦理理论基本构造,一句话就可说清楚!

一句话说清了,学者就没事干了,无风起浪嘛。

很多人写了一部书,其实一两句的意思。起浪是另外的需要,尧舜不读书,孔孟不著书。

孔孟若地下有知,一定会说:我的话已足够清楚了,不需要你们再解释了,你们不过打着我的名号混饭吃……

年9月28日,曲阜举行祭孔大典,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恭读祭文(由……撰写),祭文中书的“孟轲缵绪,荀卿继踵”之句,这是政府祭孔文中第一次出现荀子事迹。

政府褒奖,孔庙收留,以来提升荀子地位,这种思维本身就是教会心态或工具主义,或学术求真当社会活动来驱使,非荀子独立求真及道义批判精神。荀子非说客,荀子非教主,荀子的认真或较真精神壁立千仞,荀子的认真或较真学说震古烁今,不因新旧秦皇喜欢不喜欢而“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无所谓且自是必然,子曰“上知下愚”也。

内容与形式要统一。

内容是批判,形式也是批判,是该统一。

要批判,更要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历代捧奉孔子,都是工具目的为主,看客要当真就完了。看省部级厅局级谁象鲁国双开后的“丧家狗”孔子?谁真学了孔子?“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哈哈,看不出来。

附庸风雅不为多,改朝换世唱赞歌。真孔必然流亡走,蔷薇花样老风波。(鲁迅论傀儡与迫害真教)

“预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总而言之,第一要难于质证。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所以,如果活着,只得迫害他。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有一流人之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给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无花的蔷薇》)

(荀子学园.09.29)

孙卿有反孟子,作《性恶》之篇,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然而性恶之言,有缘也。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见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厉为善矣。刘子政非之曰:“如此,则天无气也。阴阳善恶不相当,则人之为善,安从生?”——《论衡·本性》

林桂榛刘向批评过荀子人性论,他改荀子《性恶》的可能性,是增大还是缩小了?

缩小了,刘向批评过“性恶”论,恰说明荀子确有性恶之论。

那就是说,刘向可能不会擅改原文了。刘向奉皇上之命修书,擅改的话,胆子也太大了些。

不过,把荀改为孙,好像还是有可能的。

哈哈,后世学者往往就像《论衡》这样,就荀子讲人有利欲而起争执讲,觉得性恶论对。一旦追问善从何而来,就觉得性恶论不对了。

荀、孙、郇,说法太多。郇这个姓,有的读xun,有的家族读huan。我身边有一个人,他姓郇,读huan。

据我查证全国各地“郇”国家读xun,姓氏的确读huan,东北居多,姓氏读xun没有遇到。“荀”读xun,sun,cun等,改姓为孙(部分),况(家族有争议),淳(河南),邢(云南),旬(贵州),智,辅……

郇国,也叫荀国。《诗·曹风下泉》:“郇伯劳之。”这个郇伯,胡元仪《郇卿别传》中称郇卿为郇伯之遗苗。胡元仪固执地将荀子称为“郇卿”。

荀子称呼打头字(姓)本作荀,改孙是汉代的事,这个是确凿无疑。汉代时荀子后裔就称荀,不称孙。至于荀改孙,是政治因素,还是口语音近因素,当政治因素为多,秦代就有政治避讳现象,说汉代没有政治避讳伦理(完全不存在),非也。

(徐仁甫说法插图)

荀子原荀后孙,徐仁甫公说的可靠了,汉代荀子后裔更不会糊涂蛋(连荀子姓孙姓荀都搞不清楚)。我原来也以为孙到荀,徐公证伪了,后予以放弃。这个材料我以前这群里贴过说过,几位新进老师说起,故再贴一遍。

姚海涛刘向批评过荀子人性论,他改荀子《性恶》的可能性,是增大还是缩小了?——先搞清刘向什么人性观,更要搞清评刘向的这个东汉王充什么人性观。王充认为刘向根本不对,荀子后裔荀悦则认为刘向最对,荀悦曰“理也未究矣,唯向言为然”,王充则说“唯世硕儒、公孙尼子之徒,颇得其正”。比较他们叙述,刘向个人思想认为人之性情其伦理成色(成分)是驳混的(即不独善独恶),王充只认为世硕、公孙尼子言“人性有善有恶”即“性兼有善恶”才对(今人根本就不知这二人详情,荀悦又说有个公孙子言“性无善恶”,王、荀说的两公孙或非同人),甚至认为告子也大错了,这王充半截子“唯物主义哲学家”殊为有趣!

王充笔下的刘向非荀子性恶论以性不独恶论,说刘向认为未发之性阴、发而情阳,又说性阴纯恶不对,还有善或能善的原因或因素。汉代言性,开后世气论及驳杂,董子刘子等皆就“阴阳—性情—善恶”混言之,且刘子比董子还不懂荀子(王充记述刘向以性比附阴与恶,记述董仲舒以性比附阳与善,刘董实有不同,并非皆是性阳善而情阴恶论)。在汉代风气下,比如在近刘向的王充时代的风气下,当然认为人性不独善独恶而驳杂,西汉早期董子近周秦,所见荀书是资朴不善论,西汉末见荀书《性恶》篇中“所谓善者何也,所谓恶者何也,是善恶之分也”,且一看都知《性恶》篇乃缘于为驳孟子性善论而作,孟子性善云云,荀子驳之即性恶云云嘛,故篇里明确说“善者如何,恶者如何,是善恶之分也”嘛,大笔一挥,“不善”改“恶”,全书多协调!谁知其中驳孟子以言性资朴、言为善基资朴的章句也不细看而囫囵过去了。

“不善”改“恶”究竟是不是刘公亲手干的,不知道。反正西汉早期的董子见到的《荀子》不是这样,东汉初的王子见到的《荀子》就是这样,跑不了,确凿无疑。刘向校书是个团队,扬雄也好像入伙了的(荀悦谓扬雄言“人之性善恶浑”,“性善恶混”、“性无善恶”皆是比较流行的俗见),刘向个人什么观点(荀悦记述刘向说“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刘向团队校过的书什么观点,要严密考察,刘向负责的《说苑》还说“人之善恶非牲也”呢,王充说“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大汉四百年太复杂。

补:刘向奉皇上之命修书,擅改的话,胆子也太大了些——刘向校每个字都要向皇上请示才定夺,那还需要刘向校书团队干嘛,又好像汉成帝刘骜比刘向还精通古书似的。刘向如何校书,跟是否胆大越界无关,人家天禄阁学者群体整理库藏竹帛古籍自有章法,刘皇帝管不了具体校字问题。刘向团队足有校书空间,校完后负责人刘向奉奏一下即可,立项经费纯属官家银子,官家政治权威也得尊重,两不误。

当今学界,推翻实质上的“性恶论”,确实到了势不可挡的时候了。但以怎样的方式去推翻?这是个问题。并不是林老师、周老师或者哪个人要推翻,而是时也,势也,命也,运也。

在汉代的思想世界里,善恶性情论如此驳杂(如上述),没有一个纯“性恶”论恰恰是糟糕的,刘向团队改得妙啊,弥补了中国人性论的缺失。没有“性恶”论只有“性善论”及“性善恶混论”、“性无善恶论”,中国哲学不完整,中国思想不高明!

宋本《荀子·性恶》校勘清样(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205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