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我和孩子学历史8名人故事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彰的贡献。
荀子自幼就饱读诗书,长大后来到燕国,但是燕国国君对荀子哲学却不太感兴趣,于是自感无用武之地的荀子跑到了齐国,此时的齐襄王网罗人才,刚到齐国的荀子很被齐王赏识,荀子便在齐国开启了他的讲学之旅,荀子年岁较高,知识文化的沉淀亦很深厚,故而得到了众人的尊敬。可也有人说荀子的坏话,久而久之,齐王对荀子的信任也不复存在,这时的荀子虽已81岁,但仍旧不愿面临着诸多的排挤和猜测,毅然离开了齐国。
荀子前去投奔楚国的春申君,一开始春申君也很是器重荀子,但是后来也听信了谗言把荀子给辞退了,无处可去的荀子只好只身一人来到秦国,此时的秦国正计划他的称霸大业,完全对荀子的说教思想不加理睬,无奈的裙子只好又离开了秦国,后来春申君很后悔辞退了荀子,便把荀子招募回到了楚国,在楚国当起了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辞了官,这时的荀子已是一位98岁的老者,他开始写文,前后一共写了30多篇文章,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名作——《荀子》。
我女儿10岁四年级日记记载
今天妈妈给我们讲了荀子的故事,荀子自幼饱读诗书,长大后到了很多国家游说,但最终却没有得到重用,生活的不如意让荀子总是感觉到“不被赏识”、“被埋没”的苦闷,在《荀子》的劝学篇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议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想要理解这段话并不算难,这是荀子在说,自己有时候整天思考,一刻都没停息过,但是却发现,这整天地学习,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荀子这里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君子成功的秘诀许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善假于物”,也就是说擅长利用身边的事物。
今天推荐书籍??
公文数学——投入最小回报最大的数学教材
“公文数学”源自日本,风靡全球,众多机构也在使用这套教材,它的优势在于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单位学习时间效率和计算准确性。让孩子每天坚持15-20分钟的训练,持之以恒。把"勤学"与"巧学"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一切都事半功倍!
?1、A+2A+3A(学前级别三本)+B+C+D(1-3年级三本)全套6册元
?2、A+2A+3A(学前级别)3册99元
?3、B+C+D(1-3年级)3册99元
3A:在数数与写数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加法初阶(学前阶段)
2A:加法、减法初阶和进阶(学前阶段)
A:加减法心算,要求学生达到一看就能计算出来的水平(大班、小学阶段)
B:2位数,3位数的加减法横式、竖式(小学1年级)
C:乘法和除法的初阶(乘法口诀、二位乘一位、余数、二位除一位)(小学2年级)
D:乘法和除法的进阶(二位乘二位、三位乘二位、除数是二位)、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约分)(小学3年级)
家长如何辅导公文数学
这部分,仔细看:
第一,每次给娃做10张,可以根据娃的情况适当调整(规定时间内做);
第二,准确率达到95%,才能继续新内容;
第三,提前告诉娃,下个阶段的学习重点
内容框架环环相扣
公文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教材编排科学,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层层递进,同一个知识点下会涵盖多个题型,同一个题型又会涉及到多个习题
从有规律的计算,到逐渐杂乱无章的计算,难度递增。
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从有规律的计算,到逐渐杂乱无章的计算,难度递增。
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具体可以参考我的上一篇文章
我女儿从0基础到自主阅读哈利波特的历程
让孩子轻松爱上阅读的方法
今天我们说说英语学习方法
英文原版阅读,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学英语没有颠覆就没有超越
孩子到底该怎样学英语
原来!美国教师是这样上阅读课的为什么英语“赢在起跑线”,终点却和别人一样
孩子全英文的听不懂,为什么不要翻译成中文去学习
想更详细了解ienglish,购书加伊诺麻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