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书评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书评
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书评:中国哲学的整全品质
文
邢哲夫
中国有没有哲学?这是中国哲学及哲学史的元问题。黑格尔直言中国没有哲学,因为中文并不是一种适合思辨的语言:“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渐起,“哲学”一词作为日本翻译的西方名词也传至中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相荡相摩中互相发明格义,“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再次成为学术公案。晚清民国学者刘咸炘从阐释中国文化特质的角度出发,指出“故论中国理学者,不特不可以西方哲学论题相比附,且亦不可用西方哲学之部类。然则当何以条之邪?曰:有二大类。一曰人道,二曰群理。人道论为人之术,而究及宇宙,群理则止及治群之术,而泛及政事。论中国道术,必以此为纲,始能该括。”(《子疏·先讲》)“西之学重于求知万物,中人则重于应对万物……由此观之,与其称为‘理学’,又毋宁依庄子而称之为‘道术’之为适当矣。”(《推十书》)刘咸炘主张以“道术”一词命名中国哲学,并认为西方哲学分类法不适用于中国“道术”,这是站在中国文化本位的角度思考。而从否定的角度看,傅斯年认为中国不存在西方哲学相埓的学问:“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我们若呼子家为哲学家,大有误会之可能……现在我们姑称这些人们为方术家。思想一个名词也以少用为是,盖汉朝人的东西多半可说思想了,而晚周的东西总应该说是方术。”认为先秦诸子乃是“方术”,到汉代才勉强可成“思想”。而胡适晚年也称:“后来我总喜欢把‘中国哲学史’改称‘中国思想史’”,对其早年所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不啻是一种修正。
其实讨论“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关键要理解什么是哲学。古希腊哲人认为,哲学是将世界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其他学科只是从这个世界切下一块来研究。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说:“这(哲学)与任何所谓专门学术不同;那些专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它们把实是切下一段来,研究这一段的质性;例如数学就在这样做。”整体视域是哲学的根本特质。而哲学的整体视域使得哲学禀有了追问终极价值,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列奥·施特劳斯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中说:“哲学是对智慧或对关于最重要的、最高的或最整全的事物的知识的追求;这种知识,按他(柏拉图)的说法,是德性和幸福。”哲学追求的“整全”,就是超越片面的“意见”和现实的利益的至善。施特劳斯认为现代哲学开出的自由主义、历史主义,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的虚无主义。“要使得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完完全全的家园感的努力,结果却使得人们完完全全地无家可归了。”施特劳斯试图通过回归古典哲学对整全至善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