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巴曙松关于郭树清年在过剩和贫穷

发布时间:2021/4/8 21:39:58   点击数:
编者语:

本文系年巴曙松教授为郭树清书记专著《在过剩和贫穷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专门撰写的书评,这本书收集了郭树清书记在担任贵州省副省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期间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工作论文。这篇书评于年12月发表于《中国图书商报》,敬请阅读。

文/巴曙松

经济学是经世济用之学,这不仅表现在提出有价值的经济问题需要立足于经济现实,而且经济学研究的进步也必然受到现实发展的有力推动。在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进程中,一大批经济学家投身其中,在参与具体的改革实践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经济理论的研究,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我们可以列举出一大批活跃在经济改革一线、具有良好理论素养的学者名单,郭树清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我在阅读郭树清先生的新著《在过剩和贫穷之间》之后,一个直接的感受是,该书可以视为作者参与改革实践进行理论反思的代表作。

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理论思考与现实参与的相互促进,一直是受到推崇和尊重的。

作者的研究主题直接来自于当前转型期的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经济问题:一方面大量商品供过于求,另一方面一些公共投资,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严重不足;一方面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已步入小康,另一方面,在广大的西部偏远地区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一方面,存在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工人,另一方面,我国大量缺乏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包括熟练的技工……过剩与贫困的冲突贯穿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在郭树清先生看来,上述地区发展、产业、就业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背后的深刻原因,关键就是资源配置机制的扭曲。

郭树清先生所著的《在过剩和贫穷之间》正是对年至年中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资源配置错位的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努力理顺这种扭曲机制的亲身改革实践的总结。这段时间,作者先后在贵州省和中国人民银行任职,这是两个存在巨大反差、同时也尤其容易引发理论反思的工作环境:一面是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省,贫穷是这个省的重要特征;另一面是大量资金累积,却缺乏投资渠道的银行体系的管理者,以及因贸易顺差激增而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的管理者。这使得作者能够从地方管理到国家宏观调控,从贫穷和短缺到以富裕和过剩,以及从国内到国际,以一种相对宽阔而且现实的视野,来系统地考察和思索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并以务实的精神去解决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本书收录了年至年期间郭树清先生所写的40多篇文章,既包括写给国务院领导的政策建议,也有针对现实问题所做的学术笔记,既有在省政府会议上的讲话,也有在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和在核心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它正是郭树清先生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所做的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书中许多观点和建议曾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纵览全书,郭树清先生一直坚持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即始终强调以深化改革来解决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并随处可以看到以整体推进来推动中国改革的基本经济思想。这显然使我们容易联想到反映作者80年代思想实践的《整体的渐进》的思想脉络。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出的,任何一种经济发展,在现实中只能是一种多方面的社会发展。只有工业化的顽强推进,而无教育、文化、法制、行政和社区组织的足够进步,我们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会与现代化离得更远。

阅读这部书,是一次愉快而又收获颇丰的思考历程,作者为振兴西部而苦觅良方的强烈的责任感,给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提出要利用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来实现腾飞,提出了“科教兴省”、将贵州建设成为“公园省”等施政方针。另外,他还对具体的措施,包括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均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直接用来指导实践。以对改革贵州投资环境为例,作者更是直接关心到一些细微之处,包括对马路铺设、公共卫生设施完善等细节问题均予以了充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341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