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开设语言学论文写作课的几点认识方法
自年以来,我先后为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三系1级语言学专业、壮语专业,级语言学专业及全国民族古籍培训班开设了《语言学论文写作》课。经过几年的摸索,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下面着重谈两点。
一、建立实用的《语言学论文写作》体系
《语言学论文写作》课,过去未曾有人系统开设过,无现成教材和经验可资借鉴。怎样开好这门课,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这门课的框架和体系。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反思了自己在本科、研究生期间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具体剖析了几位语言学大家的成功道路,初步认识到,语言学论文写作与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分不开。具体而言,语言学论著的阅读、各类资料的搜集、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等,都是写好语言学论文的必备条件。立足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言学论文写作》教材框架和体系的构建上,用了三章篇幅即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讲授这些内容。
第二章“语言学论著的阅读与写作”。设立这一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懂得如何阅读专业论著,进而掌握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下一步写好专业论文打基础。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会“写”,先要会“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应当说阅读专业论著都不成问题,但要真正做到“会读”却不容易。这里所说的“会读”,不是指字面理解和解释的水平,而是要达到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层次。同一部专著或同一篇论文,不同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会读的人能够很快理解其精髓,抓住要点,进行一番吸收和扬弃,为我所用;不会读的人大多有似懂非懂的感觉,既抓不住重点,弄不清作者分几个层次、从几个方面论证主题,更难以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充实自己,其结果是受益不多。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具体语种和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初进校门,新奇感、求知欲都很强,但一时又找不到求知的最佳途径。一进图书馆,那么多的藏书,尤其是大量的语言学论著,过去几乎一本也没读过,欲一口气将其读完变为己有而后快。于是,不论是否适合自己的知识层次,不加选择地读起来。读书数量与日俱增,但从读书效果看,并没有获取多少专业知识,实实在在尝到了不会读专业书的苦头。人们常说,开卷有益。我们认为,开卷肯定有益,但方法必须得当。可见,培养学生会读专业论著的能力十分重要,对打好其专业论文写作的基础尤其重要。
立足于上述认识,我在这一章里分四节讲授语言学论著的阅读与写作问题:第一节“要会写,先要会读”;第二节“读书笔记的写作”,包括缩写笔记、扩写笔记、提要笔记、札记等各类读书笔记的写作技巧及其注意事项;第三节“读后感的写作”;第四节“书评的写作”。
第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读”与“写”的关系,教授“读”的具体方法。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分别结合与专业论著阅读相关的几种写作文体讲授,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专业论著的能力,并通过阅读练习掌握几种写作文体,在写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
第三章“语言学资料的搜集与写作”。详细占有材料,是所有科学研究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一种“发现”。即发现现象蕴含的真谛,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规律”总是存在于大量的现象之中,“真谛”总是蕴含在纷繁的材料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讲,详尽占有材料,从材料中引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宗旨。同样,详尽占有材料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立足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这一章分四节具体讲授语言学资料的搜集与写作问题:第一节“占有材料越多越好”;第二节“学术文摘的写作”;第三节“学术综述的写作”;第四节“学术争鸣和商榷文章的写作”。
第一节主要讲述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占有材料对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二是获取直接和间接、正面和反面、历史和现时材料的途径;三是材料搜集与使用的关系,包括材料的占有、鉴别、选择和使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分别讲授与资料搜集相关的几种写作文体,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进而通过几种具体文体的写作和练习,促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材料,具备几种文体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
第四章“科学研究与语言学论文写作”。正如人们所说,不会写论文的学者,算不上真正的学者;不发表科研成果的科学家,算不上有成就的科学家。培养语言研究工作者,如果只传授语言学知识,没有练就论文写作的过硬本领,势必会束缚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其今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仅仅使学生懂得专业论著的阅读、资料搜集的方法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依据这样的认识,我在这一章里分七节讲授:第一节“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第二节“论文的选题”;第三节“材料的分析”;第四节“论证的方法”;第五节“提纲的拟定”;第六节“初步成文”;第七节“初写论文易犯的毛病”。通过上述内容的讲解,既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前两章所学内容,又能在语言学论文写作过程中掌握有关主题、结构、论证方法等普通写作原理和方法,使论文写作的普遍原理和基本方法落到了语言学专业论文写作的实处。
完成上述三章教学内容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层次,并解决一些实用性的问题,我设立了第五章“学术论文的修改”、第六章“学术论文的发表”。
论文质量如何,能否在原有基础上升华提高,论文的修改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尤其对初学写作的人而言更是如此。立足于这样的认识,我在第五章里分四节讲授:第一节“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第二节“论文的起草”;第三节“词语、句子、逻辑问题”;第四节“论文的修改与定稿”。通过这一章的讲授,既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修改技巧,又促使学生养成文不厌改的习惯。
第六章“学术论文的发表”主要讲授四节内容:第一节“如何投稿”;第二节“怎样提高投稿命中率”;第三节“怎样处理好与编辑的关系”;第四节“怎样对待编辑部的决定”。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发表学术论文的全过程,以及处理好从投稿到发表过程中的一些关系,避免走弯路。这里所说的“处理好关系”并不简单指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围绕编辑部的反馈意见,如何进一步修改并提高自己的论文水平。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框架和体系对《语言学论文写作》课而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中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在理论知识与写作训练包括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结合上显得比较薄弱。《语言学论文写作》课的开设,不仅适应了专业的需要,为语言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增添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问题。由于配合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组织教学,教师讲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听起来不觉乏味。
第二,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学生在系统掌握语言学论文主要文体写作理论、方法与技巧的同时,通过写作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语言学知识,激发了他们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
第三,见效快,易出成果。学完这门课后,学生至少能写出六七篇不同语言学文体的习作,这为他们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乃至为其今后的语言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普通写作原理与专业论文写作的有机结合
“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相结合”是写作界的老生常谈。然而,因写作课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甚密切等缘故,导致了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脱节。从已出版的一些论文写作教材及专论看,人们对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关系的认识和做法上均存在着相当的分歧。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两种偏误或者误区:
一种看法认为,写作理论犹如灵丹妙药,能很好地解决写作教学和写作实践中的问题。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片面强调理论的指导意义,因而理论知识满堂灌,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主题与材料、结构与布局、论点和论据、议论和说明等,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课程结业考试同样离不开这些死记硬背的教条。这样做,常常使学生感到厌倦,失去学习兴趣。其结果,培养出的学生“眼高手低”,实际上连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没有真正掌握好。这是轻实践导致的结果。
另一种看法则是对写作理论采取否定态度,认为不学写作理论,照样能进行写作实践。其经典言论是“写作写作,要写要作”。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片面强调实践的作用,因而要求学生大量地、盲目地练笔,缺乏必要的、切合专业实际的理论指导,致使学生整天忙于写作,实际收获不大。这是轻理论导致的结果。
在我们看来,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都很重要,关键是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理论再妙,不结合专业实际,实效不大;方法再巧,使用不当,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多练多写,也不是上策。感性认识再多,不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去分析,就难以产生质的飞跃。只有将理论与方法与专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称其为好,才能将理论落到实处,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那么,怎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教学对象即本科二年级语言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写作能力做了初步的评估,得出以下认识:对初具写作知识和刚入写作之门的初学者来说,要多练为主,理论为辅;对已经入门和具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人而言,写作理论、方法作为一种反省——结合自己写作实践的反思,作为实践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参考,至关重要。甲乙两人,在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写作实践相差不多的条件下,重不重视理论素养的训练,是否经常反省自己的写作实践,效果大不相同。重视理论素养的训练,且能够经常反省自己的写作实践,写作水平就会产生飞跃,就会更上一层楼。反之,则会停步不前,练来写去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搞不好会逐渐消磨掉写作的兴趣。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就其知识结构和写作实践而言,绝大部分属于前一类人,少数人属于后一类。
立足于这样的评估,我在为本科二年级学生上论文写作课时,将实践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以多练为主,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讲授写作理论、方法和技巧。具体做法是,每讲一章或一节,都要围绕所讲理论、方法及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做若干练习,至少要求写一篇论文习作。这样做,针对性比较强,学生的收获也比较直接。批改练习和论文习作时,以挑毛病为主。讲评时,针对学生练习和论文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讲授写作理论包括论文涉及的专业理论问题,讲写作方法和技巧。简言之,使学生在写作讲评中学会写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这样做,既能使写作教学避免枯燥无味的尴尬,又能解决学生写作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对以上基本认识和具体操作程序,我在第一章中开宗明义讲清楚。即首先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及相关写作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评估,对写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然后将这一评估、这种认识贯穿于写作课教授和学习的全过程。
在各章节的讲授中,我既注意吸收一般写作原理与方法,又注意从语言学论文写作的实践中总结理论和方法,尽量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讲授语言学论文写作的具体原理、方法和技巧时,尽量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取样例,从学生的习作中归纳各种语言学文体中容易出现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教师讲起来有针对性,学生听起来实在,获益直接。
实现写作理论、方法与写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针对所讲理论、方法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文献和思考练习题。实践证明,阅读文献提供得恰当,思考练习题出得合适,既有助于实现普通写作原理与专业论文写作的有机结合,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才能落到实处。
比如,讲完第一章后,我出了一道半命题作文:“用事实说明学习和研究民族语文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这一范围内自定题目。通过这一论题的写作练习,既能及时把握学生的专业基础及写作水平,又能了解学生听了第一章后的感想和认识,在以后章节的讲授中更加心中有数。
又如,讲完第二章“语言学论著的阅读与写作”的四节内容后,给出了五道思考和练习题:(1)选择一篇与你所学民族语有关的学术论文认真阅读,并写出该文的内容提要。1(2)将荀况《正名篇》中的一段文字扩写成小论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习题,我提供了如下参考文献:洪诚选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邢公畹《谈荀子的语言论》,何九盈《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3)结合吕叔湘《语文常谈》一书的阅读,分析鉴赏王宗炎撰写的《读吕叔湘语文常谈》。(4)选择一篇与你所学民族语有关的学术论文认真阅读,并写出读后感。(5)结合《语言学概论》课的学习,阅读伍铁平撰写的书评《读三本新出版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通过上述习题的练习,既能促使学生认真精读一些专业论著,扩大知识面,又能掌握几种语言学文体写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两全其美。
再如,讲完第三章“语言学资料的搜集与写作”第三节“学术综述文章的写作”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民族语,选择一个方面的问题认真阅读相关研究文献,写出综述或评述文章。在学生掌握了学术综述文章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做这样的练习,既能促使学生系统地阅读、理解并掌握相关研究成果,又能为其今后选择恰当的研究课题、写好专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1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世纪80年代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一般没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王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