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书影间第一篇文章来啦
世界上的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永远贰零“书影间”第一期正式与大家见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优秀作业展示,也能发现独具见解的书评和触动你心的影评,让我们在这里一起找回属于阅读的纯粹!
乌
合
之
众
在未曾翻阅这本书时,我对群体的理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翻阅此书后,看到勒庞抱着某种末世心态在群体的崛起中嗅到历史轮回的征兆,惊觉自己窥见了群体心理的冰山一角,熙熙攘攘的社会之上的人情冷暖、世事百态似乎有了理论依据。文章中有一些文字内容令我颇有感触。
(一)责任感的消失与感情传染、暗示现象
勒庞在书中说:“即使仅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
的确,作为个人,我们理智尚存,尤且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因为我们清楚,个人作为独立个体,其发出的声音、做出的行为行为背后不是某某团体,而是某某人,这个人是要负责任的。然而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在分责模糊、众声喧哗的情况下,个人的一句叫喊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法不责众”是深入内心的信条。
这就是为什么在早些年网络治安管理条例尚未完善时,键盘侠大行其道。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屏幕的保护下成为“无名氏”,他们也知道网络上有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的“无名氏”。所以这些人可以毫不犹豫地抄起键盘,大放厥词、指点江山,肆意宣泄个人情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痛斥令其不满的社会现象。但倘若让他们摘下面具,走到公众面前,或是让他们为自己打下的文字署名,哪一个不是心平气和、温文友善的社会好公民?
群体建起的人墙恰如电脑的屏幕,给予其中的个体无需担责的安全感。这种时候,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甚至杀人劫掠都不再是难事。且不说烧杀抢掠之类大事,单就起哄和造舆论之势而言,群体就是一等一的高手。
“6.20庆阳女生跳楼事件”在社会深潭中激起层层涟漪。不可否认女孩自身的抑郁是促使她跳下去的主因,但谁能说楼底下高呼着“跳啊,怎么还不跳啊”“赶紧跳,看完我好回家”的群体没有起到助推作用呢?此时,一种残暴而狂热的野蛮人状态在群体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人血馒头咽得未免太心安理得,这便是群体中人数所赋予的力量。试想,假如楼下站着的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人,他会这么喊吗?若他会这么喊,恐怕事前也要张望张望周围有没有监控器吧。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消失何其可怕!
百年前,力图挽救中国的维新变法失败了。当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下令绑赴菜市口处死的时候,围观的百姓欢呼着往这些仁人志士的身上扔臭鸡蛋和烂菜叶子,甚至在六君子人头落地时拍手称快。当然,我们可以说那时的群众民智未开,他们根本不知道六君子是为谁而死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排除其中存在群体的感情传染和暗示的现象。正如书中提到的,模仿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管是我们主动去拥抱群体,还是被动被群体所裹挟,通过模仿与大家达成一致的步调总是最安全的事。所以,在群体中,我们可以放弃理性和辨别力,随波逐流。可是,《荀子?非相篇》中有言:“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当我们放弃了“辩”迈入群体中时,我们是谁?是人吗?这很难说。
(二)群体的想象力与“情感真实”的需要
书中说:“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一个人、一件事或一次事故在他们头脑中唤起的形象,全都栩栩如生。”“有时因为形象的暗示而产生的感情十分强烈,因此就像暗示通常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们倾向于变成行动。”
群体这种唤醒脑中形象的想象力与人们满足自我的“情感真实”的需求异曲同工。生活中,我们会因为一些人或事产生联想,而这些联想恰好符合我们的情感,所以即便由联想得出的结论并非真实,我们也把它当做真实,并倾向将其变为行动,从而维系该形象或结论“栩栩如生”的状态。简而言之,便是相信自己思维中觉得应该是真的的东西,形成一种主观真实。
比如:在李咏逝世后,舆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