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藏富于民学海沉璧系列文摘之三十八

发布时间:2021/4/22 15:32:14   点击数:

编者按

时光倾覆,那些在古代熠熠生辉的教育成果在学海中积淀成璧,润泽古今。

民富是国富的前提,民富才能国富。儒家旗帜鲜明地提出,应以富民为先,通过民富来实现国富。儒家认为,富民是第一位的,民富自然国富。那些真正能够“王天下”的国家,都是能够使民众富庶的国家。人民在富裕之后,会进一步激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改良农田,发展生产,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成倍的增长,生产愈发展,国家也就愈富有,从而就可以达到“上下俱富”。如果百姓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就无心也无力从事农业生产,就会导致产量歉收。在百姓普遍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国家也难以富强。基于这一点,他们对那些不关心民疾,丰上俭下,把国富建立在民穷基础之上的君主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孟子曾当面批评梁惠王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样的君主,人民起来推翻他,也是理所应当的。

战国后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认为治国的目标是富国,并在其代表作《荀子》中专以《富国》为题论之。他主张“上下俱富”,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不富无以养民情……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他反对王公大臣“厚作敛于百姓”,认为如果“田野荒而仓库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就会“以求富而丧其国”。因此,他提出,藏富于民才是强国的根本。

与藏富于民对应的是藏富于国,隋炀帝是藏富于国的代表。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群众》年第6期《漫谈古代富民观》魏青松吴耀明文)

文章来源

《教育文摘周报》年第39期责任编辑

张北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36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