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高考攻略年高考前25个重点专题
相关链接:一口气读完高中历史必修1
一口气读完高中历史必修2
一口气读完高中历史必修3
1、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决策与行政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平衡君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2、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中的“争鸣”(1)天人之辩:孟子认为人性与天命相通,人性、天性都有仁、义、礼、智的特质。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强调天作为自然的客观性,同时“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2)性善性恶之辩:孟子是性善论者,认为人性本善,品质之所以会变坏,是环境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3)德治、法治之辩:法家强调国君依靠国家权力实行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儒家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天下。(4)用兵寝兵之辩:墨子“非攻”思想,并不是一概反对战争,而是注意到了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儒家强调政治因素与民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5)义利之辩: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把义、利对立起来,荀子冲破儒家义利观樊篱,将义、利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认为对利的追求为人的本性,但要有度,用礼制约束欲望。(6)“富民”与“富国”关系:儒家推崇民富先于国富,富民与富国有机结合。道家反对统治者干预人民的经济活动。法家以富国立论,虽重视富民,但是以充实国库、富国强兵、开疆拓土为目的。(7)国家体制:孔子心中理想模式为西周分封制下的政治体制与国家结构,通过亲疏、尊卑、贵贱、上下的严格划分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道家主张松散的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法家主张专制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百家争鸣中的“共鸣”(1)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2)诸子坚持己见,思想具有排他性,主张思想统一为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3)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4)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3.百家合流: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1)理论上的合流。如荀子的礼法并施思想。(2)实践上的合流。当时的统治者出于自身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如汉代的外儒内法。3、儒、墨、道、法思想的本质1.孔孟的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通过统治者及其附属的知识阶层榜样的力量,调动起人们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会都成为道德人,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对外和谐。西周初年的“礼治”是他们心目中的德治样板。2.墨子的以爱治国方案的本质也是道德救世,不过他的道德不是孔孟的忠孝仁义,而是全社会成员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之心。其途径是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和宗教信念以保证爱心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和谐。3.老庄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的予以破坏,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为了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必须遵守,这是他们的另一基本理念。遵守自然规律,实现“风调雨顺”;遵守社会规律,实现“国泰民安”;遵守心理变化规律,实现“心态平衡”,是他们社会和谐方案的基本内容。4.法家的“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世。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的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3、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1.原因(1)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2)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3)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4)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更多高考资料点这里……3.评价(1)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2)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4、唐宋变革政治方面中枢机构由三省制向中书门下体制转变,宰相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逐渐形成二府三司体制;文官政治形成选官制度自隋朝开始确立的科举制至宋代在选官中完全确立主导地位,促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的过渡。社会阶层流动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方面经济形态唐宋之交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纸币交子出现经济中心由内陆地区中心向运河地带中心转变,到晚清时期开始则是海岸中心商业及商业监管①取消坊市制度,时空界限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②海上贸易兴盛阶层变化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禁榷制度由政府直接专卖到“官商共利”间接专卖文化方面由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大众化民族关系以互市为手段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出现了签约议和等新现象中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5、市民阶层的概念、影响1.市民阶层概念:“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2.市民阶层影响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3.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一般情况的认识(1)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研究主要是对工商业者阶层的研究。(2)对市民阶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如认为:①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②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③专制政府只允许工商业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④工商业者的力量在宋元特别是明清以后有所发展并努力寻求主流社会地位等等。4、宋明市民文化宋代市民文化形式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宋代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消费意识强烈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倾向明代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但在传统中国单纯的炫富往往会遭致他人的鄙视,而古玩书画消费则成功地把奢俭之争转化为雅俗之辨,使有闲阶层为奢侈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以刻印科举参考书、时文和通俗小说谋求利润,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6、晚明大变局所谓晚明大变局是指,在欧洲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由中国江南经济发展及全球白银流动所引发的晚明到清初的经济、军事及文化变局。具体而言:1.经济变局:包括江南早期工业化(江南地区形成相互紧密联系的核心经济体,且以“核心——边缘”的方式辐射全国其他地区及海外地区,农村与城市手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中所占地位及比重的提高,商标品牌意识的出现)、白银内流(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于西班牙控制的美洲与经葡萄牙、荷兰转手贸易的日本)、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及早期全球化的“丝—银贸易”。2.军事变局:主要指以热兵器军事革命为标志的中外战争(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它是大国在东亚国际秩序权力真空条件下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产物。3.文化变局:主要指以经济贸易为媒介所引起的西学东渐。中国江南经济、欧洲新航路开辟、白银、贸易与军事冲突等是这场变局的核心要素,也是高考的关键词。除此之外,晚明白银内流与隆庆开关;晚明白银涌入与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及江南农业作物向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向;“丝—银贸易”下的江南市镇经济与奢侈风俗的变迁;白银引起的中英奢侈消费革命对比;白银涌入与女性地位的提升;白银与明末清初的政治危机、移民运动、改土归流的因果关系等,也成为当前学术热点,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出现。7、明清时期中西方差异比较中国西方政治(1)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2)教会失去了对欧洲的统治权(3)民族国家不断涌现经济(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发展缓慢(3)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1)西欧封建制度下农奴制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2)新航路开辟,西方开始进行资本原始积累(3)18世纪60年代,西方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思想文化(1)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2)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束缚了人们思想(3)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对儒学进行改造(4)西学东渐、西方思想开始影响中国(1)封建文化受到破坏,人们走出“黑暗的中世纪”(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外交(1)仍然实行朝贡体制(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开始对外殖民掠夺,瓜分世界军事仍以冷兵器作战为主火药传到欧洲,枪炮不断更新,成为主要作战兵器,进入热兵器时代科学技术(1)《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等书总结了以往的经验(2)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技(1)造船术、航海术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条件(2)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3)此时技术虽仍停留在经验总结基础上,但出现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趋势阶级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1)新兴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贵族、地主阶级(2)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8、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机构名称主要职能人员构成产生办法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集体选举、审查、任免官员全体公民全体公民自觉参加五百人议事会 常设管理机构,召集公民大会并提出议题;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抽签决定人选十将军委员会执行机构,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每部落一名将军各部落首先差额选举,公民大会举手表决陪审法庭司法、监察机构,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普通公民从公民中抽签决定9、世界的发现与世界意识地理大发现的影响1.商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贸易范围扩展,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重商主义盛行,商业进步,出现价格革命(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封建贵族地位衰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兴起,农民更加贫困)。2.物种交流:扩大世界物种的交流,农业技术传播和农业发展。3.世界市场:全球性经济关系的出现,洲际贸易发展。4.社会领域:疾病的传播与医学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移民和新民族的形成,世界人种的新分布。5.观念和知识的改变:海洋观念,重视海洋权益。促进医学、地理学、天文学和航海技术等的发展,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播。世界意识1.内涵:主要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