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语文大阅读ldquo人必上r
修身
《荀子》
自读导引
儒家讲究“修齐治平”,“修身”是最前位的,也是最基础的。无论是儒家的有“圣人”之誉的孔子,还是儒家的主张“性善论”的、有“亚圣”之誉的孟子,还是儒家后来的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的荀子,都主张“修身”,都是“行动派”(孔子提倡“笃行”,孟子主张“力行”,荀子主张身体力行——“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就是要使其在道德实践中清除污垢,恢复本性,做仁人君子。
让我们潜下心来,读一读荀子关于“修身”的阐释。
名言警句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3.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5.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①;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②。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③;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④。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⑤此之谓也。
①修然:整饬的样子。存:察。②愀(qiǎo)然:忧虑恐惧的样子。③介然:意志坚定的样子。④菑(zāi)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⑤“《诗》曰”句:见《诗经·小雅·小旻》。噏噏(xī),相附和。呰呰(zǐzǐ),相诋毁。孔,甚,很。
扁善之度①,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②,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③。宜于时通④,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⑤;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⑥,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⑦此之谓也。
①扁:通“遍”,全面。②“后”前应补一“身”字。彭祖:尧臣,名铿,封于彭城,传说活了八百岁。③名:当为“强”字。“配”前应补一“名”字。④时:处。⑤勃:通“悖”。提:通“偍”“媞”,舒缓。僈:通“慢”。⑥夷固:倨傲。固,倨。⑦“《诗》曰”句:引自《诗经·小雅·楚茨》。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①,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②,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耗③。
①趣:通“趋”。②偍(tí):迟缓。③秏(mào):通“眊”,昏乱,不明。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①,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②;齐给便利③,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④;怠慢僄弃⑤,则炤之以祸灾⑥;愚款端悫⑦,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①渐:通“潜”,沉潜。②道顺:导训,即训导。③齐:疾。④刦(jié):同“劫”,夺去。言师友夺去其以前的不良习性。⑤僄(piào):轻薄。⑥炤:通“昭”,使明白。⑦悫(què):忠厚。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①,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①折(shé)阅:损亏。阅,卖。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①,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②,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③,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④,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①顺:当为“慎”字,指慎到,战国中期人,主张“法”“势”,早期法家人物。墨:指墨翟(dí),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精:当为“情”字。②儒:通“懦”。③兑:通“锐”,锐利。④程役:逞欲。录:检束。
行而供冀①,非渍淖也②;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①供:通“恭”。冀:当为“翼”字,敬。②渍淖(zìnào):陷在烂泥里。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①,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②,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③;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曰者,其出人不远矣④。
①坚白:即“离坚白”,这是战国时名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命题,认为“坚”和“白”是事物的两种各自独立的属性。参见《公孙龙·坚白论》。同异: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一个命题,认为事物之间的同异是相对的。参见《庄子·天下》。有厚无厚:也是惠施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认为“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庄子·天下》),没有厚度的东西,是不能累积起来的,但面积仍可大至千里。一说是春秋时邓析的命题,参见《邓析子·夫厚》。②倚魁:通“奇傀”(guī),怪异。③崇:终。④入:疑当为“人”字之误。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①,则渠渠然②;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①志:识,辨识,知道,懂得。②渠:通“遽”。渠渠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①此之谓也。
①“《诗》云”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则,法则。
端悫顺弟①,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顺②,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①弟:通“悌”,尊敬兄长。②惕:通“荡”,放荡。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①,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②。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③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①勌:通“倦”,困倦。②交:当作“文”字。③“《书》曰”句:见《尚书·洪范》。
见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行为;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严肃地检讨自己;自己身上有了好的德行,就要坚定不移地珍视它;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就如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谄媚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所以君子要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胡作非为,却痛恨别人批评自己;自己极其无能,却期望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心肠狠毒,行为如同禽兽,却又憎恨别人说妨害自己。他们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直言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话当作讥笑自己,把极端忠诚的行为当作损害自己,这样的人即使不想灭亡,可能吗?《诗经》说:“胡乱吸取,乱加诋毁,实在是非常可悲啊。本来计划做好事,结果却违反,本来计划不好,反而一一依从。”就是说的这样的小人。
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法则是:用调理血气来保养身体,那么自己的寿命会仅次于彭祖;用善行来洁身自好,那么自己的名声可与尧禹媲美。既适宜于用来处守显达的顺境,也有利于处守困窘的境遇,这全在于礼法和信义。凡是使用血气、意志,智慧和思虑的时候,遵循礼法就通达顺利,不遵循礼义就产生谬误错乱,行为就会迟缓怠惰;在吃饭、穿衣、居处及活动的时候,遵循礼义的行为就会和谐适当,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人的容貌、态度、进退、行走,遵循礼义就温雅可亲,不遵循礼义就显得傲慢、固执、邪僻,粗野。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讲礼义,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能安宁。《诗经》说:“礼仪完全符合法度,一言一笑完全得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用善行引导别人叫做教导,用善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引导别人叫做谄媚,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阿谀。以是当是,以非当非,就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就叫做愚蠢。用言论中伤善良,就叫做谗言,用言论陷害良士,就叫做虐害。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就是正直。窃取财物,就叫做偷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就叫做欺骗,信口开河,就叫做虚妄,对追求是进取还是放弃犹豫不决,就叫做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就叫做大贼。听到的事情多叫做广博,听到的事情少叫做浅薄,见多识广叫做僴,见识少叫做孤陋寡闻。难于进取叫做废弛,学过的经常遗忘叫做遗漏。事情少但井井有条叫做治理、管理,事情多但繁多而杂乱无章叫做昏乱不明。
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是:对血气刚强的,就用心平气和使其顺服;思想深沉而不明朗的,就用坦率、平易的方法去同化他;勇猛乖张的,就用疏导的方式辅助他;对性急嘴快的,就用动静相辅相成的方式去节制他;对心胸狭窄的,就用宽宏大量来开导他;对于卑下、迟钝、贪图小利的,就用高尚的志向去提高他;对庸俗散漫的,就用良师益友去改造他;对怠慢、轻薄、自暴自弃的,就用招致灾祸后果使他明了;对于愚钝、朴实、端庄、拘谨的,就用礼仪音乐去协调他,用深思熟虑去开导他。凡是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遵循礼义,得到好的老师的指导更重要的了,没有什么比专心一致更神妙的了。这就是所说的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看重道义就能鄙薄王公贵族;内心省察自己,就觉得外来的财物轻微了。古书上说:“君子支配外界事物,小人则被外物所支配。”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身体劳累,但内心感到安适的事,就去做它;利益少但意义重大的事,就去做它;侍奉暴君违背礼仪而显达,不如侍奉穷困的君主而按照礼仪治理国家。所以好的农民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再耕种,好的商人不因为亏本就不再做买卖,有志向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
外貌恭敬,内心忠诚,遵循礼义并且性情仁爱,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顿在边远地区,也没有人不敬重他的;劳累辛苦的事抢先去做,有利可图、享乐的事却能让给别人,诚实守信,谨守法度而又明察事理,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顿在边远地区,也没有人不信任他的。外表傲慢固执,内心阴险狡诈,滥用慎到和墨翟的学说,并且性情肮脏,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没有人不轻视他的;遇到劳累辛苦的事就逃避,遇到有利可图、得以享乐的事就用花言巧语地谄媚,毫不谦让地迅速抢夺,邪僻恶劣又不忠厚,轻贱而不善良,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没有人是不摒弃他的。
走路时小心谨慎,不是因为怕陷于泥沼;走路时低头俯视,不是因为怕碰撞着什么;与别人对视而先低下头,不是因为惧怕对方。读书人这样做,只是想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而不愿去得罪世俗之人。
千里马一天能奔跑千里,劣马跑十天也可以达到。但是,如果用有限的气力要去穷尽无尽的路途,追赶起来没完没了,那么即使劣马跑断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不能赶上千里马啊!如果有个终点,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很遥远,也不过是快点、慢点,早点、晚点而已,怎么不能到达目的地呢?不知道走小路的人,是用有限的力量去追逐那无限的目标呢?还是也有个一定的范围和止境呢?对那些“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辨析,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们,是因为有所节制啊。那些怪异的行为,并不是不难做到,但是君子并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所以学者说:“当别人停下来等待我的时候,我就努力赶上去,这样或慢或快,或早或晚,怎么不能一同到达目的地呢?”所以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个不停,那么即使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千里;土堆积起来没完,山丘也能够堆成;堵塞水源,开通沟渠,即使是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千里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至于人的资质,即使相距悬殊,难道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千里马那样悬殊吗?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千里马拉的车却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如果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完成。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他们是不可能超过别人的。
遵守法度,而且尽力遵行的,是学士;意志坚定,而又亲身实践的,是君子;思虑敏捷而智慧又永不枯竭的,是圣人。人没有礼法,就会无所适从;有礼法,却不知其意义,就会局促不安,遵循礼法而又深明事类,精确把握它的具体规则,然后才能温和可亲,得心应手。
礼法,是用来端正自身的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法的。没有礼法,怎么能够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又怎能知道礼义是正确的呢?礼法怎样规定就怎样去做,这就是性情习惯于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是理智顺从老师。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理智顺从老师,这就是圣人了。所以,违背了礼法,就是无视法度;违背了老师,就是无视老师。不遵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用盲人去分辨颜色,用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安心于这样做。《诗经》说:“不知不觉,顺应天帝的法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端正谨慎而顺从兄长,就可以称为好少年了;如果还好学上进,谦虚敏捷,那就没有人能超过他了,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了。苟且偷安,懒惰怕事,没有廉耻而又贪图吃喝,就可以称为坏少年了;如果还放荡凶暴,不顺从长者,险恶害人,这就叫做凶险的少年了,这样的人即使遭受刑杀,也毫不可惜。
尊敬老人,那么青壮年便会归附;不轻侮处境艰难的人,因而明通事理的人便都会来聚集;暗中做好事,施惠不图报答,这样贤人和不贤的人都会归向你,人有这三种好德行,即使有天大的过失,恐怕上天也不会让他大祸临头吧。
君子对利益的追求不斤斤计较,他能较早的避开祸害,惶惧不安的避免耻辱,他对于道义的奉行是勇往直前的。即使身处贫困,君子志向是远大的;即使身处富贵,体态容貌却非常恭敬;即使生活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即使劳累疲乏,但容貌依然端庄;发怒的时候也不过份地处罚人,高兴时也不过份地奖赏人。君子虽然受到贫穷,但志向是远大,这是因为他要尊重仁德;虽然得到富贵,可是容貌是谦恭的,这是因为他不依势作威;虽然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这是因为他明通道理;虽然身体劳累,但容貌依然端庄,这是因为他爱好礼仪,注重礼节;发怒时、高兴时的赏罚不过度,这是因为礼法战胜了私情。《尚书》说:“不要有所偏好,要循古代圣王的正道;不要有所偏恶,遵循古代圣王的正路。”就说的是君子能用公理正义战胜个人的欲望。
鉴赏指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命题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呈现递进结构,其中修身是基点与核心。先秦儒家主张从天子至庶人,每一个人都应当注重修身,通过修身达到“怀仁”“知礼”的人格高度,从而能以“仁道”处理人间最重要的“五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先秦儒家的教育理想,修身的关键在于躬身实践。在孔子和孟子的理论推衍中,尧舜时代人心皆敦厚,因而仁和笃实为人自身所固有,之所以后来会世风日下,是因为人心布满了尘世的污垢。孔子提倡“笃行”,孟子主张“力行”,就是要使其在道德实践中清除污垢,恢复本性,做回仁人君子。
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虽然不相信人天性有所谓的“良知良能”,而认为“礼义之道”是个人后天学习得来的,但也非常重视身体力行,认为就如路再近,不走就不能到,事再小,不做就不能成一样,君子的诞生也是在师的引导下躬行礼的各种要求,是“化性起伪”的过程。
“君子”这个概念,本来是指有贵族身份或家世的人,孔子转而借之,用以指称有道德修养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君子期望实现的人生价值。当然与经邦济世的最高理想相比,后者或能以执着坚持人格操守,不枉得一隐逸贤士之令名自许,但苦涩与无奈势难避免。若能兼济天下,则最佳的方式莫若为帝王师。“师”不仅是荀子预设个人“化性起伪”的修身过程时给予极度重视的角色,也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君子心仪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舞台。以“师”的身份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传达给为政者,借助为政者的权力将理想化为现实,是每个儒者的梦想,但拥有这份幸运的儒者实在不多。社会的发展并不完全像先秦儒家所设计的那样,因为在君明臣忠的太平治世中,儒者虽尚有建功立业的可能,而在民不聊生的乱世里,任你满腹经国治世之韬略,依旧回天无力。所谓“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巨大反差和戏谑,西方启蒙思想家与我国后来的儒者都曾经历,沉重的历史失落感都曾涌起,区别在于:前者纷纷从塑造资产阶级开创历史新纪元的英雄形象的浪漫主义者,转变为揭露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罪恶的批判现实主义者,激情尚在;而后者则更多的因沉重和苦闷以及对这份沉重和苦闷的排遣,转而接受老庄、佛释学说,在希望和无望相更迭的心境中走过一生,儒家的修身思想随之出现儒释道交融互补的泛儒化转变。
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