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只言片语
下面这些文字,是早些年在各个论坛里的回复集锦,本来当初只是打算留下一些思考痕迹,没成想随着各个论坛的沉沦与消失,这些反倒成为仅存的遗迹了。稍微整理了一下,去除已经加入“闲言碎语”系列的内容。当年,参与讨论的有一线教师,可惜这些老师基本上已经失联,两位用网名交流的教授已经都不再关心语文学科的建设了。
*很多老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目时,喜欢偏重人文取向的书籍。其实,既然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一门学科。除了人文取向之外,学生还要有一些知识取向的阅读(教育部的推荐书目也存在这个问题)。总之对于阅读来说,课内我们由于缺少了对语文的认识,教材选材有偏颇,甚至有的单元可以说是混乱,课外,则是我们所有人的短板——因为我们缺乏一定的系统知识,也形不成有效的指导。*现代汉语的虚词和连词,或者近义词辨析。其实和古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所以觉得困难,是因为我们其实对一些词语的源流并不清楚。一般来说,对这类词语的辨析,要忽略两个词语中相同的那个字,比较剩下的那个字,例如“乃至,以至”实际上就是辨析“乃”与“以”的古汉语词义,“乃”是“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以”是“用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一分析,然后再放回到句子中一看,就明白了。*我们教学生赏析诗歌,主要在教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而不是在呈现他人赏析的结果。有时候,我们会对一些既成的方法感到无法应用。其实,我们之所无法应用“那些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一、“那些”本来就不是真正的方法;二、我们只是接受了这些关于方法的表述,而没有真正了解这些表述背后所蕴含的要求。
*我这里讲的不是各科老师推荐的书目,而是针对语文学科而言的。我个人认为,学生如果想学好语文,光看人文方面的书,可能会有“偏食”的现象。就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学生应该涉猎一些方法论的基本知识,以及跟语文相关的修辞学和文字学方面的知识。看一些前人的教学著作,其中谈到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些关于文学史源流方面的内容,我比较认同这样的说法。当然,具体看什么,还要权衡利弊才行。
*夏丏尊先生是在占有大量语文知识和对语文深入研究之后,提出“语感”的。而我们现在是否能把这个内容跟学生讲清楚,其中的变数很大,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深陷云雾之中而不辨东西。所以,近来有人提出应该变“语感”为“文感”,虽说更切合以文字进行教学的实际状况,但也未必能成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对于诗歌的鉴赏,虽然前人说“诗无达诂”但这是从鉴赏的结论来说的,从这个角度上,每个人的鉴赏结论受制于他的知识水平、人生经历、个性才情,又因为人与人在表达方面的差异,所以对一首诗歌的鉴赏结果不同,这是必然的。
但我想的是,在每个人写下自己的鉴赏结果之前,他们针对诗歌的鉴赏活动有哪些呢?拿来一首诗歌之后,通过什么形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