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荀子middot子道第二十九
编号:XZ29-1-1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这是做人起码的道德修养;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做人中等道德修养;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道德修养。如果能根据礼义来安排志向,根据法度来指导自己的言论,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备了,即使是尧舜这样贤明的君主,也不能在这上面有丝毫的增益了。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忠诚;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光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富有修养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恭敬。
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是人最基本的德行;对上顺从,对下忠厚,是人中等的德行;顺从大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是最大的德行。最基本的就是孝,这也是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基础,所以说是人最基本的德行。家庭和睦后,就要涉及到社会关系的交互,所以要对上顺从、对下忠厚,顺从不是不提反对意见,而是形成顺的局面,忠厚也不是不批评教育,而是宽厚待人。而最大的德行,则是道义为先,以道义为处事标准,如果君主或亲人违背了道义,也以道义为主。如果能够志向安于礼义,言语都能合乎法度,那么儒家的道已经完备了,即使是德行深厚的舜,也不能有丝毫增加了。在荀子的思想中,礼和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融合,所以追求的是言谈合乎法度。
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一是服从命令父母就会陷入危险中,不服从命令父母就能确保安全,此时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忠诚,不能为命令让父母陷入危险。二是服从命令父母就会受辱,不服从命令父母能光荣,此时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不能让父母陷入不义之中。三是服从命令父母就会陷入禽兽行径,不服从命令父母就能保持行为端正了,此时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恭敬。
编号:XZ29-1-2
故可以从命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所以,可以服从而不服从,这是不尽孝子之道;不可以服从而服从,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这服从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古书上说:“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劳苦憔悴时也不能够丧失对父母的恭敬,遭到灾祸患难时也不能够丧失对父母应尽的道义,即使不幸地因为和父母不顺而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无穷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上文这三点孝子可以不服从命令的情况,都是可以服从的,如果可以服从而不服从,就没有尽到孝子之道;不可以服从的事却服从了,就是不忠诚。理清听从和不听从的道理,就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孝,自身努力践行,能够恭敬、忠诚、守信、端正、忠厚的去实行,就是最大的孝。这也就是古书上所说的“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君子以道义为先,不合道义的事,哪怕是君主的命令也要拒绝,哪怕是父亲的要求也不执行,如果君主、父亲都是背信弃义的人,那么也无需遵守他们的命令。但是除了这种违背道义的行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对父母的孝,即使劳苦憔悴也不丧失对父母的恭敬,即使遇到灾祸患难也不失去对父母的道义,即使曾经不幸因不顺从父母而被他们憎恶也不会失去他们的爱,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舜被称为孝感动天,就是时刻保持对父母的孝,哪怕父母误会甚至厌恶他,也只会“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万章上),还会“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孝子不匮”出自《诗经·大雅·既醉》,是周王祭祀祖先的诗,用着这里说明仁德之人将孝道永世相传,无穷无尽。
诗经·大雅·既醉: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既醉以酒,尔肴既将。君子万年,介尔昭明。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类维何?室家之壸。君子万年,永锡祚胤。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年,景命有仆。
其仆维何?釐尔女士。釐尔女士,从以孙子。
编号:XZ29-2-1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服从了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鲁哀公问孔子,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孔子不想违背哀公的意愿,所以即使发问了三次也没有回答,用行动表明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孔子出去后把这件事告诉子贡,问他的观点。后边与子贡的对话,也记录于《孔子家语·三恕》中(KZJY9-8-1),但争臣数量不同。子贡与哀公观点是相同的,孔子批评他是小人的见识。接下来孔子讲了直言进谏的重要性,如果国家上下只会顺从君主,那么就会有灭亡的危险,而国、诸侯、大夫有诤谏之臣,则能给统治者警示,确保国家安全稳定。父亲行为僭礼,儿子提出意见,就不会违礼;士人有直言劝谏的朋友,也不会做不义之事。所以真正的孝、真正的忠,是以大道为基础,能够劝谏的,并非一味顺从。
编号:XZ29-3-1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或许是他说话不谦虚吧!或许是他脸色不温顺吧!古代的人有句话说:‘给我穿啊给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子路曰:“现在有的人并没有举止不恭敬、说话不谦虚、脸色不温顺这三种行为,那为什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想来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个仁德之人吧!”孔子又说:“仲由,记住吧!我告诉你。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所以,君子在家里行为不整饬,这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孔子家语·困誓》中也有此段描述(KZJY22-3-1),但孔子说的话有所不同。子路问孔子说,有个人早起晚睡辛勤地劳作更重,乃至手足都磨出老茧,以自己的收获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是为什么。孔子说,大概是他对父母的态度不恭敬,言语不谦虚,脸色不恭顺。古人有句话,给我衣服,给我准备一切,但如果不恭敬就不依赖你。在《家语》中,孔子说古人说的如果对父母尊敬,他们会感受到,其内涵是相通的。即使为父母准备了很多物品,但不恭敬、不谦逊、不温顺,就不能称得上是孝。孔子对子路说,即使他有举国闻名的力气,也不能举起自己的身体,并非没有力气,而是客观形势不允许。如果在家中行为不端正,是自己的过错,如果做得好但名声不显,是朋友的不足,所以君子在家行为敦厚,在外结交贤人,就一定会有孝的名声。除了自己做好外,孝名还需要朋友的传颂,这样做并非为了吹捧,而是宣扬善的行为,让更多人注重自身修养。
编号:XZ29-4-1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汝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子路问孔子说:“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却在床上睡觉,这合乎礼制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我以为先生没有什么不知道,先生却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了什么呢?”子路说:“我问:‘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却在床上睡觉,这合乎礼制吗?’先生说:‘我不知道。’”子贡说:“我将给你去问问这件事。”子贡问孔子说:“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却在床上睡觉,这合乎礼制吗?”孔子说:“不合礼。”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说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吗?先生却偏偏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你问得不对啊。根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
子路问孔子,鲁国大夫祭祀父母时,身戴白色熟绢睡在床上,合乎礼吗?按周礼,父母去世十一月祭祀之时,要身戴白绢,不能睡在床上。孔子说自己不知道。子路出去后对子贡说,自己以为孔子无所不知,却发现他还是有不知道的事情。子贡问子路是如何发问的,子路告诉了他,子贡说自己替子路去问老师。子贡问,祭祀父母时,身戴白绢而睡在床上,符合礼的要求吗?孔子说不合于礼。子贡出去后,对子路说,你是说老师有不知道的事吗,老师没有不知道的,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礼的要求,居住在一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城邑的大夫。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孔子在卫君立君问题时说“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LY7-15-1),君子在一个地方,就不会非议当地的统治者。这里要注意的是,君子是不非议,也就不在背后讨论,但对于国政中的不足之处,会进谏指出,给出合理的建议。
编号:XZ29-5-1
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仁且知,夫恶有不足矣哉!”
子路穿戴整齐后去见孔子,孔子说:“仲由,这样衣冠楚楚的,为什么呢?从前长江发源于岷山,它开始流出来的时候,源头小得只可以浮起酒杯,等到它流到长江的渡口时,如果不把船并在一起,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横渡过去了,这不是因为下游水大的缘故么?现在你衣服已经穿得很庄重,脸上又神气十足,那么天下将有谁肯规劝你呢?”子路小步快走而出,换了衣服再进去,显得舒缓柔顺了。孔子说:“仲由啊!你记住!我告诉你。在说话方面趾高气扬的人往往夸夸其谈,在行动方面趾高气扬的人总是自我炫耀。百般显示自己有知识和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够做到的就说能做到,不能够做到的就说做不到,这是行动的最高准则。说话合乎要领就是明智,行动合乎准则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哪里还有不足之处了呢?”
子路穿着盛装去见孔子,孔子问他为何穿戴如此整齐。从前长江发源于岷山,刚开始流出时,源头小的只能浮起酒杯,到了长江渡口时,如果不把船并在一起,不避开大风,就不能过江,是因为下流水大的缘故。现在子路衣着庄重,神气十足,又有谁能规劝他呢?这里是用长江为喻,说子路此时心态如江到下游,听不进别人规劝。子路听了老师的话,立刻小步快走而出,换了衣服再进入,显得舒适和顺了。孔子说,在说话方面争抢的人比较浮夸,在行动方面争抢的人喜好夸耀,能够从脸色上就看出来有能力的,都是小人。君主与此不同,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说话的要领;能做到就说能做,不能做就说不能,是行为的准则。君子实事求是,不过度夸耀,只以实际行为为准。说话合乎要领的人就聪明,行为符合准则的人就仁德,既聪明又有仁德,就达到了君子的标准,又怎么会有不足呢?这里是从子路的行为,针对性地教导他不要过度自矜,做事、说话实事求是,保持谦逊美德。
编号:XZ29-6-1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子路进来。孔子说:“仲由!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子路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使别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能使别人爱护自己。”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士人了。”子贡进来。孔子说:“端木赐啊!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子贡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了解别人,仁德的人能爱护别人。”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士君子了。”颜渊进来。孔子说:“颜回!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颜渊回答说:“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爱。”孔子说:“你可以称为贤明君子了。”
这章是孔子对自己的弟子的考较,问他们对知和仁的理解。子路说,智慧的人让别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让别人爱戴自己。孔子说,子路可以称作士人了。子贡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了解别人,仁德的人能爱护别人。孔子说,子贡可以称为士君子了。颜渊回答说,智慧的人能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爱。孔子说,颜渊可以称作贤明君子了。先知己,才能知人,才会为人所知;先爱己,推己而爱人,才会为人们爱戴,这是儒家对知和仁的追求,所以孔子称弟子分别能做君子、士君子、士,君子可以辅佐君主为政,士君子也能发挥辅助作用,士人则处理具体事务。
编号:XZ29-7-1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君子,在他还没有得到职位时,就会为自己修养自我感到高兴;已经得到了职位之后,又会为自己有所作为而感到高兴。因此,君子有一辈子的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虑。小人嘛,当他还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就担忧得不到;已经得到了职位之后,又怕失去它。因此,小人有一辈子的忧虑,而没有一天的快乐。”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君子在还没有得到职位时,会为自己有次志向而高兴,得到职位后,会为自己有所作为而高兴,终身都在高兴,没有忧虑。小人在没有得到职位时,会担心自己得不到,得到后又担心失去,一直都在担忧,没有快乐。这就是君子、小人人生态度的不同。
声明:文章与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声明。
了解更多经典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