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荀子middot尧问第三十二
编号:XZ32-1-1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
尧问舜说:“我想招引天下的人,应该怎么做呢?”舜回答说:“主持政务专心一意而没有过失,做细小的事也不懈怠,忠诚守信而不厌倦,那么天下人自会归顺。主持政务专心一意像天长地久一样,做细小的事像日月运行不息一样,忠诚充满在内心,发扬在外表,体现在四海之内,那么天下人岂不就像在室内的角落里一样啦?又哪里要去招引呢?”
尧问舜,说自己想要招致天下之人,该怎么做。舜说,要专心于政事不要出错,做细小的事不要懈怠,忠诚守信不要厌倦,那么天下人都会自动归顺。如果专心于政事像天地一样长久,不因时而变;做微小之时如日月,即使人们不去注意也会坚持不懈;忠诚充满于内心,表现于外,体现在四海中,如此来看天下就如同在屋子的一角中,已经包容于内,无需再刻意招引。这一段描述的是尧对舜的考较,看他是否有德御天下的王者之心,也是圣王之间思想的传承。舜从专注于政治而始,坚持不懈德行充斥天地,自然而然地包容了天下。舜在教导禹时,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与这里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编号:XZ32-2-1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曰:‘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谷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其在中蘬之言也,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魏武侯谋划政事得当,大臣们没有谁能及得上他,退朝后他带着喜悦的脸色。吴起上前说:“曾经有人把楚庄王的话报告给您了吗?”武侯说:“楚庄王的话怎么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谋划政事得当,大臣们没有谁及得上他,退朝后他带着忧虑的神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说:‘大王被群臣朝见后面带忧虑的神色,为什么呀?’庄王说:‘我谋划政事得当,大臣们没有谁能及得上我,因此我忧虑啊。那忧虑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话中,他说过,诸侯获得师傅的称王天下,获得朋友的称霸诸侯,获得解决疑惑者的保存国家,自行谋划而没有谁及得上自己的灭亡。现在凭我这样的无能,而大臣们却没有谁及得上我,我的国家接近于灭亡啦!因此我忧虑啊。’楚庄王因此而忧虑,而您却因此而高兴!”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
魏武侯谋事很得当,群臣没有能比得上他的,退朝后他面带喜色。吴起进见,问武侯有没有听过身边人讲楚庄王的话。楚庄王谋划政事十分得当,群臣都不能比得上,但退朝的时候面有忧色,申公巫臣问为何庄王有忧色。楚庄王说,自己谋事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所以忧虑,汤的左相仲虺曾说过,诸侯能够得到老师的就可以称王于天下,能够得到朋友多就可以称霸于天下,能够遇到解决自己疑惑的人就可以生存,如果自己谋划政事无人比的上就会灭亡,楚庄王感叹自己谋划政事无人能及,担心国家会灭亡,所以退朝后会担忧。仲虺说的话可见于《尚书·仲虺之诰》中,“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君主能有老师,说明能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能以德行称王天下;能有朋友,说明君主能听人劝谏,所以可以称霸;能有解答疑问的人,就能避免陷入国家灭亡的困境;而如果独自谋划,无人相持,难免出现纰漏,陷入困境。吴起用庄王的例子劝谏魏武侯,让他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够尊重有才干德行的人,更好地治理国家。
编号:XZ32-3-1
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也。”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踰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
伯禽将要回到鲁国去,周公旦对伯禽的师傅说:“你们要走了,你为什么不估量一下你所辅导的这个人的美德呢?”伯禽的师傅回答说:“他为人宽大,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而且谨慎。这三个方面,就是他的美德了。”周公说:“唉呀!你怎么能把人家不好的东西当作美德啦!君子喜欢按照道理去行事,所以他的民众也归顺正道。他对人一味宽大,那么赏赐就会不加分别了,你却还赞美它。他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这是使他浅陋无知而胸怀狭窄的根源啊。君子气力像牛一样大,也不和牛较量气力;跑起来像马一样快,也不和马赛跑;智慧像士人一样高明,也不和士人比聪明。那较量竞争,只是把自己和别人等同的人的气量,你却还赞美它。他的谨慎,这是使他孤陋寡闻的原因。我听说过这句活:‘不要过分地不会见士人。’见到士人就要问道:‘不是我不明察吧?’不询问,那么事情就了解得少,了解得少就浅陋了。那浅陋,是下贱之人的为人之道,你却还赞美它。”
伯禽是周公的儿子,被成王封为鲁侯,这发生在他受封后将要去鲁国去。周公对伯禽的老师说,让他讲一讲伯禽有什么样的美德。伯禽老师说,伯禽待人宽厚,喜好自己处理事情,并且非常谨慎,他有这三种美德。这里的好自用,可能是说遇事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但周公误解为与手下之人争高低。周公说,这并非是美德,而是人们厌恶的恶行。君子喜好依道德形式,所以他的民众归于正道,这是教化的作用,并非因为宽厚。如果对人一味宽大,处理政事就没有分别,并非是美德。伯禽喜好依靠自己的才智处理事情,就容易气量狭小,为何呢?君子力气像牛一样大,却不与牛较力;跑起来像马一样快,却不会和马赛跑;智慧像士人一样,却不会和士人争高低。竞争,在于势均力敌的意气之争,事事自己为先并非好事。谨慎,是伯禽所以浅陋的原因,因为谨慎身份的差别就不会见士人,不能主动向士人发问,那么对事情了解的就会不全面,也就会浅陋,这也并非是美德。
编号:XZ32-3-2
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人人皆以我为越踰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周公对伯禽说:“我告诉你。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天下不算卑贱了,然而我拿着礼物去拜见的尊长有十个,还礼会见的平辈有三十个,用礼貌去接待的士人有一百多个,想要提意见而我请他把事情说完的人有一千多个,在这些人之中我只得到三个贤士,靠他们来端正我的身心,来安定天下。我得到三个贤士的办法,不是在十个人和三十个人之中挑选,而是在上百人和上千人之中挑选。所以对于上等的士人,我对他们的礼貌轻一些;对于下等的士人,我对他们的礼貌重一些。人人都认为我特别喜欢士人,所以士人都来了;士人来了,然后我才能看清事物;看清了事物,然后才能知道它们的是非在什么地方。要警戒啊!你如果凭借鲁国高傲地对待人,就危险了!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还可以高傲地对待,而端正身心的士人是不可以高傲地对待的。那些端正身心的士人,舍弃高贵的地位而甘居卑贱,舍弃富足的待遇而甘愿贫穷,舍弃安逸而干劳苦的事,脸色黝黑也不丧失自己所选择的立场,因此天下的治国纲领能流传不息,古代的文献典籍能经久不废啊。”
周公以自己为例,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天下的宰辅,身份地位并不卑贱,但是自己拿着礼物去求见的还有十人,这指的是公卿;礼尚往来交往的有三十人,这指的是大夫;礼貌相待的士人有百余人,能够听取他们意见的人有千余人。在这之中,周公得到三个士人来端正自己行为,帮自己安定天下,而这三个人,不是从比自己地位高或和自己身份相近的人之中发觉的,而是从那些身份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中找到的,可见其中也有很多才智之士。这里不同的人群,周公都是认真对待,不因身份差别忽视对方,还能向他们学习提高自身。周公对于上等士人礼貌轻一些,对于下等士人礼貌重一些,别人都认为他求贤若渴,打破等级禁锢,所以士人趋之若鹜,通过到来的士人,他又能明白事物的道理,再反过来检验士人的是非。最后,周公借伯禽的老师对伯禽作出教导警示,让他警示自身行为,切不可因为被封为鲁侯就对人傲慢。那些依靠俸禄生活的士人还可以有骄傲之心,而端正自己身心的士人一定不能高傲对待,这些士人舍弃尊贵的地位而甘于贫贱,舍弃富足生活而甘于贫穷,舍弃安逸享受而甘于劳动,脸色黝黑而不会丧失自己的立场,是天下纲纪不停止、古代典籍文章不失传的保证。
编号:XZ32-4-1
语曰: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为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何也?”孙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
民间有传说,缯丘的封人拜见楚国的丞相孙叔敖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做官长久的人,士人就会嫉妒他;俸禄丰厚的人,民众就会怨恨他;地位尊贵的人,君主就会憎恶他。’现在相国具备了这三种情况却没有得罪楚国的士人民众,为什么呢?”孙叔敖说:“我三次任楚国相国而心里越来越谦卑,每次增加俸禄而施舍越来越广泛,地位越尊贵而礼节越恭敬,因此没有得罪楚国的士人民众啊。”
缯丘同鄫丘,是鄫国的故地,为楚国统辖。负责守卫鄫丘边疆的官吏去拜见楚国丞相孙叔敖,他说自己听过这样的话,做官久的人士人就会嫉妒他,俸禄丰厚的人民众就会怨恨他,地位尊崇的人君主就会痛恨他,而孙叔敖作为楚国丞相,有这三种特点,为何没有被民众和士人所怨恨呢?孔子讲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换贫而患不安”(LY16-1-2),正因为有此贪欲之心,才会对为官、禄厚、位尊的人怨恨。他说自己三次任楚国相国,内心越来越谦卑,每次增加俸禄施舍就会更广博,地位越尊贵礼仪就越恭敬,所以没有得罪楚国的士人和民众。孙叔敖任令尹时,三上三下而无忧色,可见他是以德行赢得了楚国民众的尊重与信服。
编号:XZ32-5-1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息”德。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子贡问孔子说:“我想对人谦虚却还不知道怎样做。”孔子说:“对人谦虚么?那就要像土地一样啊。深深地挖掘它就能得到甜美的泉水,在它上面种植而五谷就茂盛地生长;草木在它上面繁殖,禽兽在它上面生息;活着就站在它上面,死了就埋在它里面;它的功劳很多却不自以为有功德。对人谦虚嘛,那就要像土地一样啊。”
此章也见于《孔子家语·困誓》(KZJY22-7-1),可参见前篇,内容略有不同。子贡向孔子请教,说自己想要为人谦虚,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孔子说,想要对人谦虚,就要像土地一样,深深地挖掘就能得到甘泉,播种就会五谷丰盛,草木繁殖,禽兽繁衍,活人站在土地之上,死人埋在土地之下,虽然功劳很大却不自认为有功德。土地厚重,包容养育万物而不自矜,所以孔子说谦虚要像大地一样。《易》中的“谦卦”,是上坤下艮,也就是地在上山在下,山本应在地面之上,当到了地之下时,表示谦逊,这也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之卦,足以看出文王演《周易》时对谦逊的推崇。
编号:XZ32-6-1
昔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莱不用子马而齐并之,纣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不亲贤用知,故身死国亡也。
从前虞国不用宫之奇而晋国吞并了它,莱国不用子马而齐国吞并了它,商纣王将王子比干剖腹挖心而周武王夺取了他的政权。君主不亲近贤能的人、任用明智的人,所以会身死国亡啊。
虞国是个小国,是成语“假道伐虢”“唇亡齿寒”中被晋国所灭的国家,晋国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公不听宫之奇劝阻,导致国家被吞并,其事记载于《左传·僖公五年》。子马,具体已不可考,疑似为莱国大臣正舆子,可见于《左传·襄公二年、六年》,莱国不能用好大臣被齐所灭。纣王将比干剖心而被周武王夺取了政权。从这些案例可知,君主不亲近贤人,不任用明智之人,就会身死国亡。
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且言易也。
左传·襄公二年:
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
左传·襄公六年:
十一月,齐侯灭莱,莱恃谋也。于郑子国之来聘也,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未,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
编号:XZ32-7-1
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遒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
那些立说的人说:“荀卿及不上孔子。”这不对。荀卿被迫处在乱世,身受严刑箝制;上没有贤德君主,下碰上暴虐之秦;礼制道义不能推行,教育感化不能办成;仁人遭到罢免束缚,天下黑暗昏昏沉沉;德行完美反受讥讽,诸侯大肆倾轧兼并。在这个时代啊,有智慧的人不能谋划政事,有能力的人不能参与治理,有德才的人不能得到任用。所以君主受到蒙蔽而看不见什么,贤能的人遭到拒绝而不被接纳。既然这样,所以荀卿抱着伟大的圣人的志向,却又给自己脸上加了一层装疯的神色,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愚昧。《诗经》上说:“不但明智又聪慧,用来保全他自身。”说的就是这种人啊。这就是他名声不显赫,门徒不多,光辉照耀得不广的原因。
这是《荀子》一书的最后一章,是门子弟子对荀子的高度赞誉,也可以视为本书的跋。
有人说,荀子比不上孔子,弟子认为这样评价不对。荀子被迫生活在乱世之中,处于严峻刑罚之下,在上没有贤德的君主,在下遇到了残暴的秦国,礼义之道无法推行,教化之功难以显现,仁德之人被罢免压制,天下昏暗阴沉,德行美好的人反而受到嘲讽,诸侯之间互相倾轧。荀子处于战国之中,孟子说过“春秋无义战”,在荀子之时各国更是为利益所驱使,社会混乱动荡。在这个时代,有智慧的人也不能为国家谋虑,有才能的人不能参与到治国之中,贤德之人受不到任用,所以君主被蒙蔽,看不起真正的治国之道,贤能之人遭到拒绝而不被接纳。在此时,荀子虽然心怀圣人的志向,却只能先保全自己,假装疯狂,向天下展示愚钝。“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出自《诗经·大雅·烝民》,是赞扬周宣王重臣尹吉甫的诗,用在这里是说明荀子在乱世明哲保身,所以名声不显,门徒不多,光辉不博大。
诗经·大雅·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编号:XZ32-7-2
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舆避世,箕子佯狂,田常为乱,阖闾擅强。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
现在的学者,只要能得到荀卿遗留下来的言论与残剩下来的教导,也完全可以用作为天下的法度准则。他所在的地方就得到全面的治理,他经过的地方社会就发生了变化。看看他那善良的行为,孔子也不能超过。世人不加详细考察,说他不是圣人,有什么办法呢?天下不能治理好,是因为荀卿没有遇到时机啊。他的德行像尧禹一样,世人却很少知道这一点;他的治国方略不被采用,反被人们所怀疑。他的智力极其聪明,他遵循正道、端正德行,足以成为人们的榜样。唉呀!贤能啊!他应该成为帝王。天地不知,竟然善桀纣,杀害贤良。比干被剖腹挖心,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接舆逃避社会,箕子假装发疯,田常犯上作乱,阖闾放肆逞强。作恶的得到幸福,行善的反遭祸殃。现在那些立说的人又不考察实际情况,竟然相信那些虚名;时代不同,名誉从哪里产生?不能执政,功业哪能建成?志向美好、德行敦厚,谁说荀卿没有德才呢?
现在的学者,得到荀子遗留下来的言论和教导,足以成为天下的法则和表率,他所在的地方都能得到全面治理,所经过的地方都会受到教化。观察荀子的善良行为,即使孔子也不会更多,但世人不仔细考察,说他不是圣人。天下得不到治理,是因为荀子没有遇到好的时机。他的德行如同尧、舜一般,世人很傻知道,治国策略不被惨啊,还被人们怀疑,智慧非常明达,遵循大道而行,足以成为人们的楷模,甚至可以成为帝王。天地不明智,善待桀、纣,杀害贤良,比干被剖心,孔子被拘于匡,接舆逃避社会,箕子佯装疯狂,田常作乱,阖闾逞强。作恶的得到幸福,为善的遭受灾殃。弟子们认为,这些认为荀子不如孔子的人没有考察实际,时代不同,荀子得不到足够的荣誉,无法为政建功立业,但荀子思想美好、道德深厚,谁能说他不贤能。
这是荀子弟子的评价,不可否认,荀子在乱世中坚守本心,将儒家又向前推了一步,是个伟大的智者,但他的思想也是源自孔子,如果没有孔子梳理先圣大道,提出仁的思想,推行礼,也不会有荀子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虽然时代不同,也不能说荀子比孔子还贤德。
声明:文章与图片均为原创,转载请声明。
了解更多经典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5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