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世界读书日楼宇烈先生谈为己之学楼宇烈

发布时间:2021/8/11 11:56:19   点击数:

世界读书日:楼宇烈先生谈为己之学

楼宇烈

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现在也在提倡全民读书,李克强总理还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要建设书香社会的理想,或者那么一个要求。所以,现在在中国提倡这样一个风尚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中国本来就是一个书香传世的社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我们传统文化的断裂,我们这样一个书香传统也在慢慢地消失。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大家都埋头于网络、手机,我们到处看到的是“低头族”,而相对于世界各国来讲,我们大家读书的风尚跟很多国家来比,近的跟日本、韩国比,远的跟欧洲、美洲的国家的民众中间的读书风尚比,距离是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书香社会,提倡全民读书,习主席也多次呼吁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

今天这样一个“世界读书日”,要我来在这样的活动上面发表一点想法,我就想到了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什么?所以就定了那样一个题目叫“为己之学”。刚才主持人引了《论语》里孔子的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句话,荀子有一个发挥,所以我也先来读一下荀子的这段话,荀子在他的头一篇《劝学》篇提出来,“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数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之学从耳朵里听进去,要把它留在心里,然后还要把它体现到他的行动中间去,他的四肢和他的动静,一言一行,因此他说的话他做的事,都可以成为人们的榜样。法则就是榜样。反过来,小人之学,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这样的学问怎么能够使得他的七尺之躯完美呢?所以他接着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就是完美其身,完美他的七尺之躯。而小人之学以为禽犊,是交易用的,所以他耳朵里听进去嘴里就说出来了,只不过是一个贩卖,对完美他的七尺之躯一点没有用处的。所以为己之学就是来完美自己的,通过读书来完美自己的。

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读书不要成为今之学者那样,不要成为小人之学那样,以为“禽犊”,而要君子之学,是为己之学,不断地完美自己。

清代有一位学者叫彭端淑,他讲到学习,他说学习难吗?或者容易吗?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他就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的家乡有两个人,有两个和尚,一个是很穷的,一个是很富的。穷的和尚跟富的和尚说,他说我想到南海去游历一下,你看怎么样?富的和尚就说你要往南海去你凭什么去啊?你有什么资本去啊?穷的和尚就说我一瓶一钵足矣,瓶子装水,钵来装饭。富和尚就讲,我多年以来就想买一条船到南海去,但始终到现在还没有能够成功,你就凭一个瓶子和一个钵就能去了吗?他说:足矣。这个穷和尚到了明年已经从南海回来了,他就告诉这个富和尚,我回来了,南海游历回来了,这个富和尚脸上就非常的羞愧,他说从他家乡四川那个地方到南海不只几千里,很远,一个有钱的僧人没有能够到达,而贫穷的僧人倒是到达了。这个原因在哪?就是人是不是有这个志向,如果有这个志向要去做,再难的事情也会变为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志向又不去做,那么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为难事。他就用这样的故事来比喻我们读书的难易,只要我们去读就不难,我们不读那就永远是难。

近代还有一位学者写《朱子家训》的朱用纯先生,他也讲到,一个人读书之前是这个样,读书之后还是这个样,那就等于没有读书。所以读书以后要能够变化气质,那样读书才有用。所以这些都告诉我们,我们读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变化我们的气质,来完美自己,而且要立志坚持。只要我们立志坚持,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们叫大家来努力地读书,那么我想一定会收到完美自身的效果。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书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那么我们究竟读什么书呢?其实什么书都可以读,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开卷有益”,打开什么书都会对我们有益的。我们现在这个书分类分得也很细,所以有的时候也让我们不知道选什么书来读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间书籍的分类是比较简单的,我们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或者我们叫它经史子集四类。是比较简单的。其实我们现在不管你分多少类,我们如果给它归纳一下,其实也可以归纳为这四大类:经史子集。

就像我们今天医学发达了以后,分科分得细得不得了,据说现在医学里面对各种病的分类有上千种,以至于我医院里不知道自己的病该挂什么科,因为分得太细了。其实这样一种医学的分科,在中国传统中间也是比较简明的,在中国传统医学里面,所有的疾病归类起来也就三类,而其中真正称得上疾病的是两类,所谓两类就是外感、内伤。外感风寒,内伤七情,所有疾病无非这两大类。所以有人讲疾病这两个字就给我们分了科了,疾是病字里面一个矢,矢是外来的伤害,就是外感,病是病字里面一个丙,“丙”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五行来讲,丙属于火,丙火就是内火,就是内伤。我们讲第三类病是意外伤害,跌打损伤,从某个意义上严格讲不是病,是意外伤害,所以就疾病来讲就是内伤外感。所以很简明很清楚,把人看成整体,而且内外也是分不开的,外感的病如果没有内伤也不容易犯,如果没有内伤,外感也很难感你,就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内外结合,所以很简明。宋代的文学家苏轼讲到书法时,讲书法有各种书体,各种书体都是可以贯通的,所以只要我们懂得书法的基本道理,那各种书籍都是可以书写的,当然你可以偏重于这个,偏重于那个,那是没有问题的。他从书法里悟到一个道理,他说,“物,理也”。万物都是一个道理。“通其意”,我们能够通达了它的意义,“则无事不可”,那你用到什么地方都没有问题。紧接着他又说一句话,“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医学分成很多很多科,实际上是医学的衰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深刻,我们现在分类也是分得大家不知道该做什么事儿了。

楼宇烈先生做“谈为己之学”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图书分类很简单,就是经史子集、甲乙丙丁,那么这几类,从经书来讲,所谓“经者,常也”,它是讲一些常道,通道的,也就是它可以贯穿古今,贯穿万物、万理,它带有总体性、总括性的,而且是一些最根本的,为人,处事,认识天道、地道、人道一些最根本的道理,这就是经。

史,是历史。是明古今之变的,司马迁讲天下的学问无非两大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是我们人跟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通古今之变”,就是来了解我们人类社会,人事的变动、朝代的变动给我们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所以史学在中国的文化中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经常讲中国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就跟这两个有关系,一个是以史为鉴,或者以古为鉴,通古今之变;一个叫以天为则,就是效法天地。《论语》里就讲了“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为什么呢?天是最伟大的,但是尧以它为榜样,所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理想的德行,都是向天地万物学来的,一个圣人,他的德行要能够跟天地之德相配、相并。所以我们到孔庙里面去看,对孔子的称颂最重要的两句话:一句“万世师表”,孔子是万世师表;再一句“德配天地”,孔子的德行能够跟天地一样。所以以天为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传统。以史为鉴、以天为则,也就是整个学问。我们围绕这个来做,“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所以经和史,一个是最根本的道理,一个是我们的历史。

我们这两类分了以后就很明白,所以我们读经书是为了明天理、晓人道,明白天理,知晓人道,这是经书。读史书,通古今知兴替,把握历史,懂得人事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它的兴起、它的衰落。所以唐太宗讲“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拿一片铜镜子照一照,就可以看我们帽子戴正了没有,衣服穿好了没有,扣子是不是扣好了;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知道历史发展的那种兴旺和衰落,这样的规律、道理。所以古人又讲了“观今宜见古”。我们要看出今天的问题,要拿出历史当一面镜子照一下。过去我们也讲过那么一句话,“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所以历史的延续、继承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常觉得我们现在历史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很缺乏的。历史承载着文化,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不知道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历史,也就意味着他不懂得自己民族、国家的文化,一个不明白自己民族、国家的文化,你要让他来爱这个国家,来热爱这个国家,来尊重这个国家,对国家有信心、对民族有信心,这怎么可能呢?因此,清代著名的一位学者龚自珍就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深刻的话,就是说“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灭掉他的历史,去掉他的历史,让他的国人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传统,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因此他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就不可能去热爱、去维护、去尊重。

那么中国传统中间还有子书,子部。子书就是各种不同的学派,各种不同的对于天道、地道、人道的那种认识。那么本来我们的世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人们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他,去思考他,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就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地区里的人们也可以对同样的现象作出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诠释。所以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所以《孟子》里就有那么一句话,叫做“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物不是统一整齐的,都有不同的,这是事物的实情。所以去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年的论坛上面,讲到文化多元性的时候就引了这句话。所以诸子百家对于各种事物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事物不同的看法,是来增长我们智慧的,所以我说读诸子百家的书,我们由于百家而增长智慧。

集部,集部是更复杂更多样了。我们过去集部里又分了总集、别集、专集,各种各样,那么说明了我们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在这个集部里,我们就可以长见识、养情性。我们在读书中间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技能,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我们读书的根本目的,我讲不是在长点知识、增点技能,而是在我们明白更多的道理,《中庸》里面讲到我们怎么样的读书,第一个就讲博学,什么叫做博学呢?近代一位著名的学者章太炎先生的弟子黄侃先生,他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的有意义。他说:所谓博学者,为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博学是因为你明白很多事理,不是说你记住了很多事情。明理是一种智慧,智慧是一种知识。所以我们的博学是要落脚到明理,而不是说记事。所以我经常讲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学智慧的文化,不是单纯的学知识的文化。知识是静止的,智慧是变动的。智慧是一种运用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我们过去受这句话的影响很深。我年轻的时候,我上大学的时候,也非常信奉这句话,也以这句话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哪句话呢?“知识就是力量”。可以说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才改变了我的看法,才开始意识到知识如果不能运用,他不仅不会是力量,有的时候还会成为你的思想禁锢的牢笼,让你进去了出不来,让你困惑、让你郁闷,不知道何去何从,学了很多东西,可是出不来。所以,后来我就提出了,我说不能再讲“知识就是力量”了,应该讲“智慧才有力量”,就因为刚才我讲的,智慧是一种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因此它才有力量。

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佛教里面也有重要的观念、观点,叫做什么呢?叫做“依智不依识”。我们依靠的是智慧的“智”,而不是知识的“识”,佛教为什么这样讲呢?佛教是唯识学。唯识学里面讲,我们人所认识的现象世界,都是我们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觉器官的功能认识的。六识,这个“识”就是指六个感官的功能。这个感官功能是什么功能呢?就是分别的功能,我们现在常常用这样的词叫做“识别”,识的功能就是分别,也就是我们通过六个感官去分别这个,分别那个,分别不同的颜色,分别不同的形状,分别不同的声音,分别不同的气味,分别不同的味道,分别不同的材质。你一触摸,软的,硬的。分别不同的观点、思想,所以这个“识”,就是去分别、识别。那么根据佛教的观念来讲,人的或者生命的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就来于这个分别,分别了以后,你又不能把它融汇起来,那不就痛苦了吗?所以他要用一种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的智慧去破除这种分别的止境,佛教的核心命题就叫做,要能够突破、超越这个识的局限,分别的局限,用佛教的般若的智慧打破这个分别,然后融会贯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放下执着,所以佛教也是提倡一种智慧。

儒家更是如此了,强调学习一定要融会贯通。《论语》里不是讲了吗,“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成语有一句话叫“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个角的道理不能融会贯通其他三个角的道理,这样的能教吗?孺子不可教也,所以不复也。融会贯通,就是能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也就是刚才我讲的中国的文化里面都认为万物有一个共同的理,我们把握了这个理就可以诱导到任何方面去。所以我们根本的问题是把握这个共同的道理,能够去运用它,去学习,不是学单纯的知识,而是要学会融会贯通的智慧。

为什么我要讲这些?因为现在我们学科分得越来越细,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们医学也分得越来越细,我们每个人都给支离破碎了,不是一个人的整体了。我们人生的病,不管在哪生的病,都跟整体有关系,结果我们把它变成了就在皮肤上了,不是内脏了,是脑袋上了,不是脚上的,把脑袋、脚、腿、五脏六腑都割裂了。于是,就让我们的人眼光也越来越局限了,我们现在美其名“专”了,专了也就窄了,也就片面了。所以现在大学里面都在讨论这些问题,我们究竟是培养一个专才呢,还是培养一个通才呢?我们学生书读得越多越专,他的思想就越禁锢。

所以,现在文化的这种样式是越来越细、越来越窄,让我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僵化了。所以我是觉得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总的来讲是通过这样一些阅读来开阔我们的眼界,改变我们的性情,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每个人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拿古代来讲就是成为一个君子。我常常跟大家讲,我们读屈原的《楚辞》,里面经常的来赞美香草美人,我们现在人一读这个美人就是美貌的女子,其实《楚辞》里讲的美人是什么?是完美的人,是君子。所以都是来让我们做一个完美的人,要做一个完美的人光读书也不行,所以《中庸》里既要“博学之”,还有“审问之”,还有“慎思之”,还有“明辨之”,最后更需要“笃行之”。要落实到我们行动上来,知行合一,学修一致。中国近代还有一位学者,但是不太著名,他是相当强调实践的,这位学者叫段正元,他讲过一句话,“读书万卷不如知道一言”,读了万卷书不如来记住一句话;“著书千册,不如实行一事”,写了千册的书,不如去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所以我觉得我们读书要跟我们实践结合起来,知行合一。要读让我们明理的书,不要只去记一些章句。

所以借今天这样一个读书日,我就把我自己的一点点肤浅的想法贡献给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

亲,长按下面图片,加上我们吧!长年发送楼宇烈先生的文章与谈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528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