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王路一万字了解中国哲学史下

发布时间:2021/8/11 11:56:29   点击数:

3、

下面分时代说,从中间拦腰斩断,先说隋唐以下,再说隋唐以上。隋唐的儒家不成气候,只有文中子王通、韩愈、李翱几个人。隋唐的哲学,在佛教。隋朝有个智者大师,叫智顗,是天台宗的创始人,还有个杜顺,杜顺是陈朝出生的,活到唐朝,是华严宗初祖,禅宗的慧能,不是创始人,意义比创始人还大。慧能之后,禅宗开出了五家七宗: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慧南派和杨岐方会派。这是禅宗底下的分支。

整个佛教的分支呢,一般说八个字:台贤禅净、性相律密。台,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开创,贤,就是贤首宗,也叫华严宗,杜顺开创。禅是禅宗,慧能集大成。净是净土宗,净土宗本来不是一个宗,只是净土教,是佛教四万八千法门当中的一种,任何宗派只要念佛,都可以说用了净土的教法,后来渐渐演变成独立的宗派。净土宗的创始人虽然是东晋的庐山慧远,但真正起到重大意义的,是唐朝的善导大师,今天弘扬净土宗的人,都提善导大师,不太提庐山慧远。性相律密,性,是法性宗,法性宗有广义的有狭义的,这里指狭义的,也叫三论宗。三轮宗是隋朝的吉藏创立的。相,是法相宗,也叫唯识宗、慈恩宗,唐朝玄奘创立的。律,是律宗,唐朝道宣创立的。密,是密宗,印度的密宗传入中国,也是在唐朝,叫胎藏界密法,是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的。你就会发现为什么隋唐的佛教那么厉害,佛教各宗、禅宗各派的中心人物几乎全部出在隋唐。

但是,到慧能出来之后呢,佛教其他各宗就慢慢不行了,佛教变成禅宗一支独大的局面。唐朝的佛教发达到什么程度呢。路边一个卖点心的老太婆,水平可能比后来一座寺庙的住持都高。当时有个德山宣鉴和尚,很有名,我们讲当头棒喝的棒,就是德山宣鉴发明的,喝是临济义玄发明的。不能叫发明,但是德山棒、临济喝,最有名。当时禅宗有南北之争,德山宣鉴在北方,他不服南方的佛教,要去挑战,到了南方,路上饿了,买点心吃,看见一个卖点心的老太太,就要买。老太太说,你是个和尚,讲什么经。德山宣鉴说《金刚经》。你讲《金刚经》,那我问你个问题,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你要点哪一个心?说不出来,我这点心,你就别想吃了。所以,唐朝为什么出那么多证悟的人呢,因为土壤摆在这里,氛围特别浓厚。

到了晚唐五代,就不太行了。晚唐战争比较多,藩镇割据,加上两税制之后,赋税越来越重,怎么办呢?出家当和尚,避税。杀人放火了,跑到寺院里,出家了,所以那时候的寺庙,也是鱼龙混杂。任何东西,发展到极盛的时候,就会慢慢衰落,到了宋朝,佛教衰落,理学就起来了。

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很懂道教,把道教的东西借鉴过来,发展了一套解释世界的体系。之前的儒学,不会去琢磨一些理啊、气啊这些概念,不太涉及对宇宙万事万物的解释,到了宋儒,开始想要弄个框架,把这些东西统一起来。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个人都是大儒,此外还有邵雍,是个另类。南宋的朱熹、吕祖谦,把周张二程的语录编辑起来,成为一本书,《近思录》。讲心性,讲人如何成为一个士君子,成为圣贤。理学就建立起来了。

到了南宋,朱熹成了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历史产生的一个很大影响,是把四书推到了五经前面。以前的人,都是认为五经最重要,到了朱熹,他做了《四书集注》,把四书的重要性排到了五经前面,后面的八百年,四书就成了最重要的经典,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和朱熹同时代的人,还有一个陆九渊。陆九渊和朱熹的争论,是理学最核心的争论。有一句话,叫“尊德性而道问学”。朱熹是道问学,也就是说,朱熹花在格物上的功夫要多一些,冯友兰说,朱熹虽然嘴上讲格物,但他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比格物的时间多。我的理解和冯友兰有些出入,我觉得,读书也是格物,尤其是对于朱熹那个时代的人来讲。

为什么呢?那个时代,不像今天,可以去世界各地旅游,有飞机高铁,出行很方便,还有手机网络,可以很容易知道天下的事情。那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主要就活在老家,了解万事万物,主要得靠读书。而陆九渊呢,认为不用读太多书,他偏重“尊德性”,认为一个人只要道德好,有节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你看陆九渊的语录,他的话都很大,很豪迈。有一天,陆九渊跟学生包敏道散步,突然就长长叹了一口气,包敏道问他,老师你叹什么气,陆九渊说,朱元晦这种人啊,就像泰山乔岳。朱元晦就是朱熹,乔岳就是很高大的山岳,可惜他学不见道,枉费了不少精神,实在可惜!包敏道就说,不如大家各自写各自的书,历史会有定论。陆九渊一听,很严厉地说:敏道啊,你怎么这么不长进!难道天下有了朱元晦、陆子静就多了点儿什么!没有这俩人就少了点什么?

陆九渊对朱熹的反对,就让他成了心学的始祖。我们今天提心学总提王阳明。王阳明的流行,不是一件好事。王阳明受追捧的时代,基本上都是急功近利的时代,不肯踏踏实实做事的时代。当然,这并不是王阳明的初衷,王阳明自己也读很多书,下过很多功夫格物。关于理学心学之争,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朱陆》一节讲得比较深刻。他说,攻击陆九渊、王阳明的人,要装成程朱的样子,攻击程朱的人,要装成陆王的样子。但装成程朱样子的人,又不像程朱那样多读书,所以,那些门户之争,声称是陆王门下的,不是真陆王,是伪陆王。声称是程朱门下的,却不是伪程朱,也是伪陆王。

到了明朝后期,学王阳明的人基本上不读书了。而且理学已经没有再往前发展的余地。任何东西都有它的生命周期,理学在这时候也可以说到了晚年。所以到了清朝,有一种对理学的反动,就是朴学。理学是宋学,朴学是汉学。理学朴学的争论,也可以叫汉宋之争。古人把学问分为辞章、义理、考据。宋学是研究义理的学问,考据当然也有,但不是特别重视。汉学,或者说朴学重视考据,认为考据是义理的基础。

为什么这样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在理学内部,大家对一句话的理解,有明显的分歧,到底谁的解释对,莫衷一是。要解决莫衷一是的问题,就要搞清楚一个字、一个词本来是什么意思,所以,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一种内在动力让它自然而然就转向朴学了。另外,外部的原因就是清朝满族人的高压统治和文字狱,你没有办法再高调地讨论义理,一谈论义理就会讲到正统,讲到中国夷狄的问题。所以只能转过身来搞搞考据。

清朝初年,有个朴学大家叫阎若璩,他最厉害的工作是考证出古文尚书是假的,写了《尚书古文疏证》。对古文尚书的怀疑,早就有,朱熹、吴澄都怀疑过,但是别人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到阎若璩,他找出很多铁证证明了古文尚书确实是伪造。

这个意义很大,就好比有一天,有人告诉你,圆周率并不是3.,而是3.16。当时轰动非常大。有个人叫毛奇龄,反对他。毛奇龄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反对朱熹,写过一本书叫《四书改错》,写这本书其实不完全是学术讨论,其实是想钻空子,靠批驳朱熹来暴得大名。但后来,发现朱熹在孔庙的位置发生变动了,原来在东庑,现在升到了大成殿十哲,毛奇龄发现统治者是尊崇朱熹的,吓坏了,不敢跟皇上对着干。当时他的书刚刚印出来,为了毁灭证据,把印书的木板都烧掉了。等到阎若璩写《尚书古文疏证》的时候,名声也非常大,毛奇龄就跳出来反对他。

当时学者著一本书的时间都非常长,往往是写好先给同行看,同行提提意见,再慢慢修改,修改好了,再出书。就好比现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529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