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中学教师资格证德育必背资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七)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制订德育工作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中学主要的德育原则如下。
(一)导向性原则1.基本概念
导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
(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1.基本概念
疏导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1.基本概念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要求后,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基本概念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1.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2.贯彻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基本概念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1.基本概念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贯彻要求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开展思想斗争,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1.基本概念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婴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贯彻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学生的自觉。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督促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1.基本概念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对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每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2.贯彻要求
(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中学德育途径1.思想政治(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德育途径又称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思想政治(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重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2.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社会生产劳动;二是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三是社会调查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考察等。
3.课外、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校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因此,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课外、校外活动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他们形成互助友爱、团结合作、尊重规则等品德。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共青团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通过青少年学生自己的组织进行德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团队通过开展活动、组织生活等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优良品德。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时事政策的学习校会是学校组织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活动。班会是班级组织的全班同学参加的活动。它们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周会每周一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晨会一般在每天早晨进行,对随时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时事政策的学习是国情教育的重要途径,一般采用做政策报告,学生自己阅读报纸或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形式。
6.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通过班主任工作,学校可以强有力地管理学校基层学生群体,教育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德育途径的作用。
中学德育方法(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情感陶冶法
(四)实践锻炼法
(五)自我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
(一)说服教育法1.说服教育法的概念及方式
说服教育法又称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辨是非,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方法。简言之,说服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语言说服法是指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事实说服法是指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
2.运用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需要,切中要害。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喜闻乐见。
(3)注意时机。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4)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情感要真挚,语重心长,与人为善。
(二)榜样示范法1.榜样示范法的概念及方式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等都体现了榜样示范法的作用。
榜样示范法的方式包括事迹报告、广播影视、板报画廊、参观展览、阅读欣赏等。
2.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1)选好示范的榜样。榜样应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榜样一般有三种:一是教育者的示范;二是伟人及英雄人物典范;三是典型的优秀学生。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
(3)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陶冶法1.情感陶冶法的概念及方式
情感陶冶法又称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本,一动一石都发挥教育形响:“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春风化雨等都体现了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的方式主要有人格感染、艺术陶冶和环境陶冶。人格感染是教育者以自身的人格成望及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和期望来对学生进行陶冶的方式。艺术陶冶是借助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手段来对学生进行陶冶的方式。环境陶冶是利用美化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和班风、美化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风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净化灵魂的目的。
2.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基本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健康的道德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活泼、民主和谐、积极向上、尊师爱生的班风和校风。
(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与启发,使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美好与可贵,认同、珍惜这种良好的情境,并自觉培养与此相应的良好品德与作风。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环境的净化、美化,参与班风、校风的建设。
(四)实践锻炼法1.实践锻炼法的概念及方式
实践锻炼法也称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践锻炼的方式主要包括练习、委托任务(通过完成一定任务进行锻炼)和组织活动等。
2.运用实践锻炼法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出发,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升。
(2)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的道德活动,教师应视学生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锻炼效果。
(3)坚持严格要求。有效的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进行任何一种锻炼,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让学生严格遵守。
(4)及时检查并长期坚持。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学生是否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坚持实践锻炼,做到持之以恒。
(五)自我修养法1.自我修养法的概念及方式
自我修养法也称个人修养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就很重视修养。孔子提倡君子要“内自省”“内自讼”;曾子强调要“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主张“自反”“自强”;荀子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自我修养的方式包括立志、学习、反思(自我批评)、箴言(座右铭)、慎独等。
2.运用自我修养法的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培养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2)指导学生掌握品德修养的标准。
(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六)品德评价法1.品德评价法的概念及方式
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奖励有赞许、表扬、奖赏等。惩罚有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评比有单项评比,如卫生,纪律评比;也有总结性的全面评比,比如评选三好生、先进班集体等。操行评定是一定时期内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的比较全面的评价,一般一个期进行一次。
2.运用品德评价法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
(2)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3)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