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论语bull士志于道中国知

发布时间:2022/3/5 18:07:53   点击数:
看白癜风那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79.html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如果又以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辱,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钱穆老先生认为,孔子时代,士是由平民社会升入贵族阶层的过渡身份,孔子的弟子们多数都是士的阶层,比如上一篇提到的大弟子子路,就是孔子自己也自认是士的一分子。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母亲刚去世不久,他的腰间还系着孝麻带守丧,听闻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全国名土,孔子不觉前往,彼时他内心肯定是把自己比肩当时的名士,岂知却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泼了一盆凉水,认为他根本不够士的资格,“季氏招待的是名士,没有请你啊。”孔子因此尴尬的退了回来。

据考证,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更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作为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的父辈,已经由公卿之家沦落为士的阶层了,士是上层社会最低一级,勉强算是贵族,但是失去了世袭封地,必须靠俸禄生存。要俸禄就得服务于更高一级的贵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一个为大贵族服务的武士。

因此,孔子屡次谈到士在当时社会立身处世之道。“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荀子·儒效篇》)一个人来求学,如果没有心怀天下的志向,就不要收他为弟子。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贪图享乐,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真理的问题,也因此,他才表扬子路能够有缊袍不耻之风。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14?2)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走出社会,投身社会,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入世,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古人说:“求田问舍,原无大志。”(《幼学琼林》)读书人如果只求个人小利,一心只想着置屋买田,今年想着平方米的公寓,明年想着平方米的大平层,后年想着独栋别墅,就不会有远大志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4?8)孔子说:“早晨得到了真理,当天晚上即使死去也心甘。”这里的道,简言之,就是救国救民、富国昌民的真理。读书人应该立志追求真理,修炼自身品格,身体力行推动社会发展,不能浑浑噩噩,“昏昧一生如禽兽然”(《朱子集注》),必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7?12)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正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驾车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正道就不要去追求,那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我所喜欢的事情吧。”

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天地正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维系社会秩序,政治清明、社会昌盛的理想和做事做人的最高准则。士大夫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追求目标,文化内核就是担当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挺起民族的脊梁,也就是西方人所说的“贵族精神”,传播于天地间,接续不息。

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留存下来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65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