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

发布时间:2022/5/16 12:55:57   点击数:

(一)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渊源。早在春秋时期,《晏子春秋》里说道:“廉者,政之本也。”战国时期,《周礼》中就记载了考核官吏的六条标准:“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宋代刚正不阿的廉洁官员包拯在《乞不用赃吏疏》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到了明代,著名理学家廉吏薛瑄在《从政录》对廉政进行了精辟论述:“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自古以来,“廉”是为官之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以廉为本、以德为先的特点,为我国古代官员为政之道确立了基本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

(二)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的廉政思想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大众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文化。不仅包含廉政为官的标准和要求,也包含广大民众对社会管理理想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其主要内涵包括这四点:

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是古代政治的核心思想,《尚书》中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观点;《孟子》中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管子》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顺民心”之策;《荀子》中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民水君舟”之说;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进一步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思想等。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重民、爱民、亲民、利民、恤民的观点,这是官员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廉洁官吏的重要表现。

执政清廉的为官之道。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政,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周礼》中的“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即廉直、公正,是为官者的品质根基和具体要求。从西周时期到周王都把廉政作为考查奖励官吏的重要项目,秦始皇把廉政建设作为考察官吏操守的重要标准,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设置“制治”“受脏”“坐脏”等条例,通过监督和奖罚,鼓励勤政务实、执政为民,惩罚贪赃枉法、徇私舞弊。

勿贪不取的行为规范。《韩非子》中“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说苑》中“廉士不妄取,以财为草,以身为宝”,视钱财为草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这是古代廉士的标准。与之相反,贪恋财物、贪恋权位的人不是真正的廉洁之士。《太平御览》中说“廉,敛也,自检敛也”,自我收敛,自我约束,一切不合道义之利益,皆不可妄取。

戒奢尚俭的道德品质。《左传》说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认为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墨子》中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汉书》中班固指出:“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为政者要提倡节俭,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其执政地位才能长久。《宋史》中说道:“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只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才可以使人廉洁奉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69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