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笔记第六章学术思想
第六章学术思想
1.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
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
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3.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庄。
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
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5.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事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东汉王充著《论衡》85篇予以批驳。
6.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
“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
“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
7.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
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
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8.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9.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10.北宋“理学四大家”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11.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12.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
13.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14.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15.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17.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19.(朱熹)集理学大成。
20.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
21.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22.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
23.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
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
25.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
26.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27.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
28.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今文经)。
29.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其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出自该书。30.名家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后者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31.阴阳家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五德终始说。32.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其中苏秦曾挂六国相印。33.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他研究农业政策和生产技术。34.杂家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有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一字千金”的典故即出于此。
练习
1.入世之学指的是哪家的学说?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名家
2.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两大“显学”的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名家
3.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的学说是?
A.道家
B.名家
C.法家
D.墨家
4.将“法、术、势”合为一体的是?
A.董仲舒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5.“知行合一”是谁提出来的?
A.董仲舒
B.王阳明
C.张载
D.朱熹
6.中国古代哲学的顶峰指的是哪本书?
A.《明儒学案》
B.《日知录》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船山遗书》
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哪本书?
A.《吕氏春秋》
B.《孙子兵法》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存学》
8.“一字千金”与谁有关?
A.吕不韦
B.王阳明
C.公孙龙
D.朱熹
BBBCBDB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