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金融和谐的理论基础多视角下的和谐
前言
和谐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无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东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谐最先是来自哲学的、系统论的一个概念,由于中、西方人文的不同,把这些源于哲学、系统论的元素移用到社会与经济范畴中去的力度与手法是不一样的。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金融建设理所当然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并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发展的主题。虽然中西方关于金融和谐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形成,但金融和谐的思想火花巳经蕴含在各种各样的论述和著作之中。本文将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从哲学、系统学、经济学、金融学多个视角对和谐问题进行审视,分析和谐的渊源和理论基础,构建金融和谐论的理论基础。
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国的诸子百家和西方的哲人、经济学家从静态上对和谐的基本理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论证,和谐是先贤圣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灵魂,各流派的思想家总把和谐作为其思想追求的哲学目标。在中国文化中,非常珍视“和”与“和谐”的价值。“和为贵”表明“和谐”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价值和最美好的状态;“和无寡”强调国家的稳定不取决于财富和人口的多少,而取决于分配是否平等、人心是否安定;“和则一,一则多力”说明组织内部的和谐一致,是增加自身力量,战胜万物的条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明只要上下和谐、齐心协力,就能战胜一切;总之,只有“贵和”才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的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具有深厚的人情味;只有以公平、中正、均衡、和谐为本,才能协和天下,和乐人民,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和谐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最早的和谐则出现在《周礼春宫》:“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偕万民”;诗经中有:“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和”在古代汉语中,是作为动词用,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如《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帮”。“和”也作形容词;如《广韵》:“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从古代哲学层面解读“和”,其意思用现代话语解读近似“事物存在与发展规律的一种状态描述”。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在其后加个“和”,形成“天地人和”。这是世界上最宝贵也是最美好的状态,即“天人合一”。“天”原本是自然现象的存在,天与人和谐共鸣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这不但强调了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更重要的是强调人与天与地与大自然万事万物要和谐;孔子的“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这些精彩的描述实质上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追求的民安居乐、政治清明、祥和有序的和谐社会。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关于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他认为统一天下不是靠掠夺性的战争,而是靠人心归向,靠上下一心的“人和”。
道家思想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这种和谐统一是美的,是理想境界。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和其俗”的和谐社会生活的描述,这种天人关系运用到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试图说明天地人之间法则的相通,而这种法则并非以人为依归,而是以天地、自然为依归,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庄子的“至德之世”,“建德之国”,“无何有之乡”的和谐社会道德的构想;荀子对“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的和谐伦理的推崇,莫不如此。宋代司马光在《瞽叟杀人》中有:“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张载提出“民胞物与”,明代王阳明提出了“一体之仁”的社会成员间相互认同的和谐理念等等。
“和”与“谐”作为一个联体,一同出现最早是在《管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二者从思想来源看,“和”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冲气以为和”,也即阴阳耦合。可以理解为阴阳协调。“谐”字出自《周易》“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
后来社会所称道的“和谐”,是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全面和谐又是具有不同层次的和谐:一是提倡“人和”。要求人人遵守人伦纲常,各安其位,群而不党,鉴己而言它(不强迫别人),以实现“和以处众”、“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二是提倡“家和”。要求遵循“孝”、“贤”和“琴瑟和谐”,以达到内和外顺、家和万事兴的目的。三是提倡“国和”。认为家国一理,“家和”与“国和”互为条件,而“国和”更为重要。“国和”要求在全社会提倡“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实行任人唯贤,加强教育,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和”还表现为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协和万邦”。认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国家和谐的重要方式。四是主张天地人和,实现“天人合一”。要求遵行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从《易经》提出“太和”的观念到孔子师徒的“和为贵”,荀子的“和为一,一则多力”,以及范仲淹“政通人和”的理想等,都包含有浓厚的和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