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一隅一观道的表象指向势
天地万物的运转,确实在被某种,或者说是被某些种力量掌控,这些力量,可以被认知为是已被现代科学实践证明了的某些规律,也可以被认知为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古时的老子称为“道”。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道”的力量的表象指向——“势”。
最能被我们人类深刻认知的一种“势”,就是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势”,这股“势”的形成,本身也因了很多力量的共同作用而达成,如千百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各民族历史与文化力量的指向等。——这股“势”的核心驱动源是“人”,符合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含有了“最大多数的人的能量”,就可以成“势”。
先从宏观说起——
这股“势”,用中华历史上一句著名的话可以概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据说这句名言来自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说来自魏征,用舟喻人君,以水喻黎庶,但最早可见的明确提出此观点的是公元前战国时代的荀子,出处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也就是说,咱的老祖宗们在不同时期都意识到了这股来自社会中占据最大多数数量的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正是这股力量——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的这股力量,这股得到最大多数人的能量加持的共同指向,即“势”,决定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兴衰成败。——无论你如何纵观历史,如何剖析朝代,历史总是惊人地指向了同一点:历史总是被这股凝聚了最大多数人能量的共同指向的“势”所掌控。
而此时,我们正身处其中的新时代的中国,人人熟知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说的正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这股力量,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我们最大多数人的能量共同指向的“势”。
看看微观——
无论你身处哪个单位哪个部门,只要大于等于三人,就存在多数和少数的问题,就存在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的问题,就存在多数人汇聚的力量和少数人汇聚的力量的博弈的问题。任何个体或类属,无论做任何决定,都必须要考虑到利益相关方成员的支持与否,而绝大多数部门选择的都是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多数人的力量必然胜过少数人的力量,这将有助于该项决定的顺利而有效的执行。
当一个决定可以得到最大多数人支持的时候,这个决定就被加持了最大多数人汇聚出的一股力量,于是,这个决定就具有了最大力量的可执行性——这就是“势”,宛若圆石从山顶滚落的那种“势”。一旦具有了这种“势”,少数人汇聚成的那股力量就会主动撤退,因为正常情况下,这种加持了最大多数人力量催动的“势”,很难抵挡。
再来看更微观——
对于有着血缘关系能量加持的一个家庭,大于等于三人的核心基本构成,是父母和孩子。
在孩子的未成年阶段,尚不足以形成能与父母任何一方相持的力量,这里不仅有父母自身的阅历能力等方面的力量加持,也有社会道德与法律层面给予的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力量加持,于是形成了父母自身特有的“势”,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这种“势”不可挡。正常情况下,只要父母言行一致,不产生自己内部的能量消耗,孩子会主动放弃与父母的抗衡。
但是,如果父母某一方的能量与未成年孩子的能量汇聚成一方,那么,同样一个决定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就要打问号,因为父母某一方的倒戈,使得这个决定是否符合家庭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考量就要被重新审视,若这个决定属于该家庭的重大利益关切,可能就需要召开更大范围的家庭会议,让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以对这个决定进行论证,如此,就可以使得最终结果得到更多家庭成员力量的加持。——这股更多力量的汇聚,就是符合这个家庭范围的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力量的汇聚,就是一种家庭内部形成的“势”。
最最微观的人类个体——
作为最小的人类单位的个体,虽然我们在做任何一件具体事时并未真切地从“道”的角度去考虑,但若经认真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无论你身处哪种三人以上的情况,无论咖啡馆里、图书馆里、逛商场、餐厅吃饭、办公室讨论、会议室开会……任何情况下,你总会下意识先看看最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对于任何领域内的任何数据的归纳总结,也总是要首先发现最大多数人的选择倾向,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共同选择,就是一种汇聚了最多能量的“势”,你会首先确认与分析这种“势”,然后再从个体认知出发,对“势”进行判断和选择。
所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无论微观还是宏观,人类社会的各项大小运转都在遵循某种“势”。任何一个决定,只要这个决定符合了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顺了含有最大多数人能量的最大力量的“势”,那么这个决定就是顺势而为;反之,就是逆了势。
(作者:一隅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