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学古文由百般痛恨到万分痴迷的蜕变一
说起来惭愧,初中时,看到史迁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那个梁山好汉时迁呢,心里还纳闷儿,这么个偷鸡摸狗的玩意儿竟然还能写一本史书?!
——古文二把刀
你能通读全文,那我得感谢你对我的支持;你时间紧,可以随意拨拉;你不感兴趣,那没事,来的都是客,我送你出门,出门左拐、右拐、直行都没问题,别挂倒挡就行。
——古文二把刀
一、为什么我在中学时期痛恨古文?
上个世界80年代末,我上小学,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本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打上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鸡毛信》、《珍贵的教科书》、《黄继光》、《英雄爆破手》、《金色的鱼钩》、《在艰苦的岁月里》、《八角楼上》,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把残存在脑海里的所有“红色”课文的题目全都打出来。
八零后没有经历文革,但八零后上小学的年代,其实离文革结束并不遥远。可以想象,文革中的破四旧运动早把孔夫子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小学课本中没有古文,想来也正常。
进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古文,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是《论语六则》,就是从《论语》中挑选出来的六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名言警句我们耳熟能详,听得耳朵都长了茧子。
孔夫子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好,就是一个不会好好说话,爱教育人的小老头儿,后来我才知道,孔夫子并不像我们课本中所画的那样,是个干巴巴的小老头儿,而是一个身高至少一米八五的山东汉子(怪不得电影《孔子》要找周润发来出演)。
从一开始接触古文,我心里就非常抵触,学这破玩意儿干吗?不学这玩意儿难道我就不会说话了?难道学了这玩意儿,我们以后沟通交流就按“之乎者也”的模式来?
课本里每篇古文几乎都要求全篇背诵,而我要把最简单的《论语七则》背下来都费劲,我对这没有任何兴趣!没有兴趣,没有兴趣,没有兴趣,让人讨厌的事情说三遍!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从开始的抵触慢慢地发展为痛恨课本中的任何一篇古文。
在背古文和踩粑粑之间做出选择,我宁愿故意踩上一坨粑粑,如果这样可以免掉我背古文的话。
成年后,我仔细思考,以下几点是我痛恨古文的主要原因。
1、教材所选古文非常无趣
哪些古文可以入选中学教材,哪些不可以,编者选择的标准是:第一,文章是否有教育意义;第二,文章是否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依我的智商,能总结提炼出来的就这两条。毕竟,学校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总不能让一些三观不正的文章入选吧。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思想性、艺术性俱佳,而且有教育意义。我可以摇头尾巴晃地背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作为一个初中生,我不懂“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我理解的庙堂里面供奉着关二爷,我理解的江湖里面只有令狐冲,关二爷、令狐冲和“先天下”、“后天下”有什么关系?
有的人可能会说,那是你读不懂,不代表其他人也读不懂,现在的初中生理解这篇文章跟玩儿似的。
我读初中时,九十年代初期,哪里有触手可及的如现在一般发达的网络?哪里有那么多的教辅?哪里有那么多的课外辅导班?一句话,课堂上如果没听明白,那就这样了。
话说回来,即便是现在对所有教育资源都唾手可得的初中生,没有任何的社会阅历,他真的能读懂“庙堂”“江湖”吗?事实上,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成年人从成年人的思维出发,认为他们能读懂。
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蜀国前途的深切担忧,表明了诸葛亮光复汉室的志向,表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上课老师提问,我的同学们都把上面这句话背得贼溜,几乎都是脱口而出。我的同学们纷纷说读这篇文章后加深了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升华了自己的感情。怎么都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
我的同桌,那个小黑胖子,上课时刚回答问题说自己的情操被陶冶了,下课就欺负人家女生,薅人家头发。
升华不是由固体变气体吗?难道他们的心都瞬间化为了一缕青烟?
这篇文章,我就记住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上大学时读《后汉书》,东汉皇帝的先后次序搞得我晕头转向,通过这句话我知道汉桓帝在汉灵帝之前,也算解决了我的一个小问题。
当时从这篇文章里还学到了什么,我不知道,可能鬼知道!反正是前面背,后面就如数奉还给老师,老师还不退学费,呵呵!
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留给我的是一个哭笑不得的故事。我读初中时,复印、打印等技术还未传播到我所在的那个偏僻的乡村。印象里,要考试,老师先要刻印卷子,不说制作过程了,反正非常麻烦。
为了省掉这些麻烦,老师会让我们自己制作一份试卷(说是制作,其实就是手抄),每个人都是出题人,每个人出的题都不一样,然后把试卷分发下去,通过安排,每个人做的都是别的同学制作的试卷。
我还是认真对待的,我的试卷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甚至于阅读理解题,我都是抄了几大段原文的。这个工作做得不错,老师还表扬了我,心里美滋滋的!考试时,当我拿到试卷时,蒙了!就一道题,“默写《醉翁亭记》”,我心里那个崩溃呀!
我制作试卷时那么认真,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换来别人给我出的试卷,就一道题,而且这道题直击我的命门,哪个挨千刀的出的题,我要剐了他。
过去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寻找这个“幕后真凶”,真相大白的时刻可能来不了了,估计出这个试卷(如果那也能叫试卷的话)的同学都忘记这件事了。
成年后的我可以理解《岳阳楼记》、《出师表》、《醉翁亭记》了,可我不明白,入选课本的古文就不能有点趣味性吗?思想性、艺术性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就那么重要吗?为了思想性、艺术性就必须牺牲趣味性吗?这实在是不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2、老师讲授古文非常无趣
印象里,一篇现代文,老师两节课就讲完了,速度很快,但讲古文,有时候一篇课文讲一周还没结束。非常不幸,我所遇到的老师讲解古文时,都是注重讲解字词的意义,掰开了揉碎了,然后喂给我们。
举个例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在古文中是一个高频字,老师会把“顾”的所有义项列举出来,配上例句,我们的任务就是背,把这些义项全被下来。
这种学习过程太枯燥了,以至于给我造成印象,古文就是背,作者生平要背,代表作要背,字词要背,文言句式还要背。有这样的必要吗?
再举个例子,在现代文中,“差”字非常常用,查字典得知,它的义项有: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②不相同;③缺少,欠;④不好,不够标准;⑤稍微,大体;⑥派遣去做事;⑦参差,不一致⑧病愈。
难道我们要把这些义项都背下来,即便能都背下来,它们在我们的脑子里能储存多长时间?我们是这样学习现代文字词的吗?
实际上,这些义项大体了解一下即可,阅读时,遇到这个字,它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大脑会直接把一个正确的义项提溜出来,把它摁到那个萝卜坑儿里。
重要的还是多读,把单独的字放到句子里、文章里去理解记忆,这样学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上学这么多年,我评价老师讲课好坏的标准很简单,老师的学历不一定非得多高,老师的知识储备不一定非得多丰富,但老师一定要掌握讲课的技巧和方法,把肚子里的墨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接受。
遗憾的是,在我上学过程中,我遇到的讲课风趣幽默的老师屈指可数,大部分老师上课都非常枯燥,这一点在大学里表现尤为明显。
我最讨厌的老师类型,上课从来不板书,全靠PPT,整堂课往那儿一坐,一动不动,全程念PPT。拜托了,老师,PPT上的字我都认识,我不是小学生,我不是来学拼音识字的。
这样的老师还会为自己辩解,“我的科研任务比较重,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问题是,科研也没出什么成果,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又是这样辩解的,“我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哎,对于这样的老师,只能说,一言难尽!
真心地给老师们提个建议,不论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技巧和方法非常重要,一定要想办法提高这方面的水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而不是不得不上你的课。
作为老师,特别是大学老师,如果你讲课非常枯燥,甚至于只会在课堂上念PPT,那么台下的呼噜声就是对你讲课水平做出的最中肯的评价。
3、考试中的古文题目让我抓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但出题人不这样考,他不是问你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孟子》、《荀子》还是《韩非子》,而是问你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选项有《学而》、《为政》、《公冶长》和《述而》。
我嘞个去,这怎么选,不会那就蒙吧。
长大后读《论语》才知道,《论语》每章的题目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就是取每章第一句话的前几个字。
按我们现在写文章的要求,全文要围绕文章题目展开,如果《论语》每章的内容都是按照题目展开的,那我可以根据题目给出的句子的意思大概判断它属于哪一章,可《论语》的篇名没有实际意义啊,我怎么判断?出这样的题除了死记硬背能做对,还能有什么方法?这样的题有逻辑性可言吗?
有的人可能会说,你说了这么多,这都是客观原因啊(老师最喜欢用这句话训人),难道就没有你自身的原因?
有,当然有,四个字高度概括,“我没兴趣”!
今天就到这儿,有共鸣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9447.html